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丽嫔 《魅力中国》2013,(32):248-248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又通过感悟来促进朗读。  相似文献   

2.
韩丽丽 《魅力中国》2010,(36):100-100
设置“悬念”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悬念”,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陈灵君 《魅力中国》2011,(1):234-234
“陌生化”这一理论本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来的,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对于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原则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胡俊璐 《发展》2009,(11):77-77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笔者所教读课本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很长时间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苦于“之乎者也”的诵读,教师苦于讲解起来的繁琐,在这种文言文教学的共性现状中,笔者的古文课也只能一直用“枯燥”二字来形容。上文言文,也和别的语文教师~样采取同样步骤: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然后对课文主要内容做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5.
焦海滨 《魅力中国》2011,(6):196-19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听到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说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似乎受到了冷遇,也意识到语文教学已远离语文的原本要求,不能适应学生和社会的要求了。因此通过分析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出渴盼语文回归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将地方文化适当地融入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可巧用地方文化的本土性,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校本教材;可巧用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完成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要求;可用导入、讨论等方法巧用地方文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巧用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庆华圭 《发展》2010,(1):127-12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从古至今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其独有的魅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其真实的写照;朱熹主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9.
马玲 《魅力中国》2014,(6):159-159
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引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机制,通过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来充实自己、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语文教学首当其冲,尤其应谊走在各学科的前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刘玲 《魅力中国》2010,(10):152-15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真正的把语文教学从以“应试”为中心,转移到以“文化”教育为中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胡亚婷 《魅力中国》2014,(12):215-2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对比文本,观察生活”、“演绎文本,再现生活”、“学习文本,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2.
钟如平 《魅力中国》2013,(32):378-378,370
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素质教育应是: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培养和美育的渗透。本文在对美育与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从“语言美”、“情节美”、“形象美”、“感情美”、“意境美”、“蕴含美”、“自然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文章力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采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在美的探求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中专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知识浅底子薄、缺少学习热情;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不足;活泼贪玩,纪律散漫;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的状况。如何激发趣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更加注重知识性和生动性。因此,中专语文教学更注重一个“活”字。本文通过强调明确语文课目的,让教学目标活起来;教学方法多样,让课堂教学内容活起来;评价多样使学生内心“活”起来,从而使激活中专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师生之间的“桥”的关系谈起,进一步阐述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学的辅助性作用,有一些独到的教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尹渊渊 《魅力中国》2010,(33):346-346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本”。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赵云彬 《魅力中国》2013,(11):133-133
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长期以来被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掩盖的情感教育凸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单调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早巳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实在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低下。由此我们不难懂得:重视语文情感的培植,这不仅是语文“文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智力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8.
彭希林 《魅力中国》2011,(1):334-334
语文教学的朗读,曾一度被人们忽视,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应试教育”怪圈的支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把朗读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情动于衷行于言”,朗读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贾晓 《魅力中国》2013,(20):192-192
摘要:语文知识就像是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浩瀚无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将教学课堂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我们还应谊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内,教室也应谊多多的渗透生活上的知识,尝试生活化教学,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会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0.
周超 《魅力中国》2011,(21):333-333
作文,是综合各种语文基础知识而运用于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知识、技能、阅历、情感的结合体,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文想从如下几点的阐述,引发大家对作文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将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实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