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刘瀑  张明祥 《特区经济》2006,210(7):299-301
小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探讨了县域、小城镇经济的互动关系,结论启示我们在发展社会经济时要将县域、小城镇经济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有效地促成二者良性互动,立足促进小城镇建设,才有利于构筑社会主义新县域、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杨盛军 《湖南经济》2000,(11):60-6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内陆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快内陆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笔者从通道侗族自治县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看,积极经营小城镇是加快内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关键。 一、积极经营小城镇,是发展内陆山区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县,地缘十分偏僻,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营小城镇有了较大成绩。一是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区面积不断增加。非农业人口比 1978年增加 6倍,县城规划面积增…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平利县利用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提出西部资源依托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通过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小城镇进而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秀清 《特区经济》2014,(6):180-181
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引擎。宁城县在以小城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链条短;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城镇职能雷同;城镇经济发展较弱,规模小,聚集能力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金短缺,城镇管理水平落后;城镇潜在特色资源突出,挖掘和发展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充分考虑产业支撑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进行小城镇建设;培育壮大城镇支柱产业;鼓励小城镇联合发展;培育城镇特色;增强城镇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70%,发展农村经济对振兴县域和全省经济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是农业农村工作和县级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够 对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对小城镇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江博 《浙江经济》1999,(2):59-60
农村城市化是与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交织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农村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97年底,全省小城镇已由1978年的167个急增至993个。小城镇已成为浙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载体,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总收入、上交国家税收和财政收人均占全省80%以上。小城镇的发展推动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目前浙江城市化水平已达35%左右,  相似文献   

7.
刘宏周 《发展》2011,(12):92-93
甘肃小城镇发展陷入困境是众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制约甘肃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定位、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加强和改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发展县域经济,探索改革“市管县”体制等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借“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巨大支撑作用,以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集镇为重点,全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城镇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仍存在城镇建设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不高,承载能力不强等问题,特色小城镇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牵动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现实需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作为牵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把逐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确定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意义,加强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化中心,也是农村金融、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发展小城镇,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扩大市场,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城作为县域政治、经济、化的中心,在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中占有龙头地位,它是解决城乡发展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加快其发展,无论是带动乡镇企业,还是加快农村产业化,都有很强的现实作用。特别是对辐员较小、人口较少、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的中小县市来说,县城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本试就“小县大县城”建设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超 《新疆财经》2004,(3):62-64
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出发,论证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现途径,提出了加快县域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是实现西部的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推进城市化。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通县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无论建制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城镇化水平还是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均处于落后地位。全县43.8万人中农业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不到10万人,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7.6%。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发展小城镇,促进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小城镇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论述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小城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对深化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小城镇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最后,从增强城市意识、制定城镇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和有效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如何积极有序地推动城镇健康、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先声》2000,(1):4-4
小城镇辐射经济是以小城镇形制为载体,以小城镇主导产业为纽带,带动一定区域内经济的连片开发,具有产品生产或商贸流通相对集中、成本较低。总量较大、竞争力较强、群众参与广泛、地方特色浓厚等特点,通过发挥对经济。文化等的聚集和扩散双重功能,实现对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小城镇辐射经济是富民的关键,兴县的基础。山西的农村占了很大比重,农村的工业化纵向比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城市化发展比较缓慢,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二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16.
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小城镇的重要功能区,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联结工业和农业、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二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多年参与农村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建设的有关问题有较深认识,现根据本人在这方面的体会谈几点看法。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发展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别,拉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改革以后,农民种粮的自给有余和经济作物的大幅度增加,农民为了支出自己的产品,购回自己生产所需的物资和技术,必然要依赖于市场。然而我国的大中城币过于集中,离乡村…  相似文献   

18.
厉以宁 《发展》2005,(9):11-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小城镇发展起来了.从全国范围来看,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依托.小城镇把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连接起来了.小城镇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也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因此,不能低估小城镇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县城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湖北省汉川市城镇民营经济发展为例,总结了县域经济民营化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傅小龙  侯力 《特区经济》2006,(11):63-64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并与其他强省比较,提出了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其对策应是强县扩权,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