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东  董旭 《港口经济》2011,(12):45-48
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我国探索东中西部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本文从区域合作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国内外区域合作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深入开展多领域合作、创新合作共建模式以及营造区域合作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建设和发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2012年,连云港港口发展站在了新起点上。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大陆桥沿线地区深化合作的战略决策,对提升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安徽的今天受益于东中西的互动合作,安徽今后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向东开放,做好承接的文章;进一步扩大东中西合作,传好发展的接力棒.我们愿意在原有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与东中西各方合作的空间,丰富合作的载体,创新合作的机制,携手建立东中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港口经济》2012,(5):61-61
日前,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连云港调研时提出,希望连云港把港口建设和同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沿海开发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国际性枢纽港、集装箱干线大港,打造苏北和中西部地区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为沿海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域,对各合作成员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良好运行。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认识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并找出建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创制一套科学、适用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将长三角区域合作扩展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已成为一个迫切但政策实践问题.本文在系统地分析泛珠三角、泛渤海区域合作地实际进程和日本、美国、欧盟区域合作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的三个总体性原则、五个结构要素和四个相关的操作性问题.同时,就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设计问题,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案,即7+3模式,并阐述了其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方政府博弈的区域合作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斌  王勇  黄明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116-119
基于效用最大化,从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和政治晋升三个需求动机对区域合作困境进行诠释。指出,经济收益最大化不是地方政府展开合作的充分条件,当地区公平、官员政治晋升纳入到地方政府效用函数后.区域合作空间要比单纯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区域合作空间要小。认为,促进区域合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政绩考核和官员选拔体制创新、建立地方政府间规范的利益博弈机制和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相似文献   

8.
对于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朝华 《特区经济》2008,(11):58-60
本文在回顾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合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环渤海区域合作,提升环渤海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本文提出了完善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陵山片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动力进行分析,探讨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发展态势以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通过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分享补偿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等措施来实现区域合作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粤港传统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已明显不符合当前粤港经济的发展需求,各种资源及环境约束都迫使粤港服务业合作寻求新的合作模式。通过结合前人相关共生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文章建立了粤港服务业区域合作数理模型及粤港服务业互利共生新模式,提出其合作重点为现代服务业,合作机制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为辅,采用自贸区、创新区、外包示范区等发展业态。最后,从制度、政策环境、人才培养、投资环境及宣传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企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欣红 《改革与开放》2006,(4):22-22,I0001
<正> 本文将在分析新区域主义的主要观点以及欧盟东扩中体现的新区域主义的基础上,尝试着对我国的区域合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一、新区域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区域主义"这一术语由诺曼·帕尔默最早提出,是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的区域合作的新浪潮,此前的区域合作相应被称  相似文献   

12.
成建三 《南方经济》2004,(11):41-45
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能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有:政府行为的协调与选择;统一市场建设与区域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区域合作法制的基础和投入机制的建立等。广东省政府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应在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其模式有所突破,逐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培育形成多圈层、多极化、开放性的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东中西部省区互联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新区》2014,(5):21-21
正4月29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京召开"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建设座谈会",来自武汉东湖、成都、天津、大连、潍坊等17家国家高新区主要领导,以及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清控科创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副主任杨跃承出席座谈会。会上,火炬中心介绍了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建设背景,并对区域合作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了阐述,指出合作中心将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新型合作机制,通过实施全要素资源配置,打造全国高新区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平台,实现国家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市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经历了从组织区域内合作、要素单一化合作到参与国际合作、产业综合性合作的转变,但文化产业区域合作缺乏统一的区域合作规划和有效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合力。本文提出,深圳市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应以深港合作为核心,以深珠合作为依托,构建圈层式合作体系,并可采取互补型、集聚性、集散型、扩展型四种合作模式。同时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实施深圳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强化政府对产业合作的参与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发展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严重阻碍了泛珠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必须采取法律措施保障该区域内的合作和发展:首先,要明确争端解决机制;其次,要建立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与司法审查制度以破除壁垒、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区域合作源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同要求,区域协调机制可以减少区域间恶性竞争,内化区域间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间负外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繁荣。该文以长三角为例,指出当前区域合作的重要特征及突出问题,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机制效率、规避失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强区域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统筹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合作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区域合作的动因在于区域内资源的差异性,区域合作的动力在于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区域合作的外部条件在于行政壁垒的打破和消除.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人口聚集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这一地区的不同城市资源禀赋各异,沿海省市具有较强的加工制造业和较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内陆省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在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传统制造业、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环渤海地区发展.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要求,环渤海地区要建设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三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环渤海区域20多年来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环渤海区域的竞争力,更有效地开展区域合作,文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跨区域合作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上海与澳门两大城市间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展开研究,利用熵值法分析目前沪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使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跨区域合作中人才效应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水平发展层面,澳门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评价得分总体高于上海,两个城市的总体综合得分都呈现递增趋势;空间发展层面,沪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出呈现出空间负相关的集聚模式,上海、澳门分别呈现高-低、低-高集聚的空间格局,上海具有更好的人才“虹吸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沪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