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抢险救灾转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区群众要有活干、有保障、有收入,心里才踏实!""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这是四川省人社厅厅长王建军多次前往雅安灾区,与基层人社部门负责同志交流叮嘱最多的话。面对灾区就业难和经济下行压力,雅安市高度重视并积极化解灾区就业难题,1-7月,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59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989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3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控制在4%以内。通过灾后4个多月的努力,全市灾后就业援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实现了灾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千方百计做好灾后就业援助工作,努力实现地震灾区户户有就业。"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国家和四川省高度重视灾区就业工作,陆续出台了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的系列政策意见。在震后第6天启动了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行动;震后1个月内组织重灾县劳动者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开展了送培训、送岗位信息到灾区活动,举办了系列灾区就业援助招聘会等活动。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四川省彭州市20个镇7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经济损失达228亿元,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给彭州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针对这一情况,该市就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板房区和集中安置点劳动力开展灾后就业培训,有效地激发了灾区老百姓自主创业、再次就业的信心和勇气。灾后两年,该市已开展各类灾后重建就业培训18000余人,实现了灾区近10000名劳动者就业,促进了全市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3.
《山东劳动保障》2008,(6):43-44
人社部明电[200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为了帮助地震灾区因灾失去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尽快恢复就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统一部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决定,对地震灾区组织实施就业援助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寻求灾后就业援助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成都市因此成为地震灾区,旅游业一度瘫痪,房地产业、餐饮业步入低谷,数百工矿企业面临停产歇业或关闭破产,导致大量适龄劳动力失业,灾后就业安置异常严峻。本文结合成都市组织灾后就业援助的实践,就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中的就业援助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5月8日,“苏州一绵竹对口就业援助远程面试系统”调试开通并正式启用。苏州与绵竹两个相隔千里的城市,终于能在第一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今年二月和五月,苏州市又两次组团赴绵竹举行招聘会。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也组织了近40多次针对灾区务工人员的招聘会。据统计,目前苏州市区有400名灾区务工人员、16家用工单位享受灾区和对口援助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享受金额达18.78万元。  相似文献   

6.
正四川省汶川县在"5·12"地震灾后重建中通过采取六大措施,确保灾区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来源,点燃了灾区群众的希望之灯。四川省汶川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紧紧围绕"户户有就业"的重点目标,按照"遵循规律、趋利避害、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7.
朱晖 《中国就业》2008,(9):60-60
为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帮扶工作,安徽省黄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对灾区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并根据省厅通知,在全市开展了“川皖手牵手,送岗到松潘”专项就业援助活动,积极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联系劳务对接活动。  相似文献   

8.
种夏  赵芸 《中国就业》2009,(8):50-51
在过去,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办事处辖区是泉城的老工业基地,困难企业多,破产企业多,下岗失业人员达1100余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技能相对单一、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同时,该辖区新成长劳动力年均在千人以上,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困难重重。为真正实现“充分就业和谐社区”的目标,全福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思路,开通了就业服务热线“66721580”,建立起就业服务网站:www.qf580.gov.cn,启动了就业工作指导站,成立了就业促进委员会。这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在泉城济南的就业服务工作中打造出一套富有特色的“全福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6月30日,"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注重实效,打好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这场硬仗。  相似文献   

10.
"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灾区重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劳动力就业问题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开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08,(7):59-59
6月10日,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多项补贴措施,扶持灾区人员在鄂就业。对灾区在鄂和新入鄂务工人员免费提供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全程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地震"打破了四川灾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特点和结构,灾后重建中的大量就业机会也不一定切合灾民自身特征和就业意愿的实际。因此,按照开放和开发劳动力市场的原则,实行短期内就业援助和长期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相结合的就业策略,有助于解决灾区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亮  颜涛  李颖 《河北企业》2020,(1):18-1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如何保障各类就业群体便捷地获得高质量的公共就业服务,成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早日实现河北省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伟大目标,本文结合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实际,从服务标准、资金投入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法,为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灾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市成华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立足本职,积极行动,开展了系列向灾区献爱心活动,为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2007,(7):11-12
2004年以来,广东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就业服务,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初步形成“党政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截止到目前,全省共帮扶2.5万户、3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了就业,其中享受低保的人员为1.1万名。江门、潮州等7个市实现当期无“零就业家庭”。  相似文献   

16.
各地动态     
《中国劳动保障》2008,(10):50-52
<正>湖北1300余名灾区同胞来鄂实现就业梦想近日,来自四川雅安灾区的千余名就业人员抵达湖北。至此,通过对口就业援助,湖北省共帮助1300多名灾区劳动者来鄂就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灾区群  相似文献   

17.
7月10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地震灾区对口就业援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对口北川开展就业援助工作。郭兆信副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郭兆信说,全省已收集岗位信息5.31万个,231名灾区劳动者在我省就业,111人享受到就业扶持政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中央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和促进就业,实现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盐城市积极翻新思路,组织开展了服务企业用工、帮助群众就业的“牵手行动”。该活动围绕“招员工不出厂门,找工作不出家门”主题,按照“全市联动、全面对接、服务企业、援助灾区、有效快捷、注重实效”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两送两帮”,加大劳动力供求对接力度,有效地缓解了用工难和就业难问题。该市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受“碧利斯”和“派比安”台风的影响,我县东坝、连滩、千官、历洞等镇普降暴雨,受灾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全县受灾21533户(其中重灾3465户),受灾人数95914人(其中重灾户14358人)。按照省、市、县党委和政府关于抗洪救灾和灾后复产重建工作的部署,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关于切实做好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灾区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的紧急通知》(粤劳动社电[2006]8号)、(云劳社[2006]90号的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县灾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支持和帮助灾区复产重建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市、县的工作部署要求,摸清了全县受灾户数、人数,受灾户35岁以下劳动力人数和要求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人数1003人,将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集中起来,进行灾区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切实抓好灾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目前,要求推荐就业的1503人中,有221人被劳动部门成功推荐就业,其余人员正在抓紧联系落实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就业》2008,(11):52-52
《中国就业》杂志是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和就业服务战线的国家级期刊、是宣传国家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关注民生、服务就业的宣传平台,是我们就业服务部门必备的就业指导杂志和工具书,深受读者的喜爱和青睐。多年来,周口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抓住《中国就业》杂志宣传平台,加强学习和宣传,既做好了《中国就.业》杂志的宣传征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