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祎璐  陈运森  戴馨 《金融研究》2022,499(1):153-166
本文基于税收规避视角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问询函性质非处罚性监管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发现:财务报告问询函可以抑制公司税收规避行为,且财务报告问询函总数越多、针对同一财务报告问询次数越多、财务报告问询函问题数量越多,意味着问询函监管强度越高,公司税收规避降低幅度越大。同时,从细分特征来看,当财务报告问询函涉及税收或研发相关内容时,公司税收规避程度更低。进一步地,在融资约束程度较低和税收征管强度较高的公司中,税收规避程度较低,问询函的监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年报问询函是证券交易所向年报披露存疑的上市公司发出的函件,有问有答才构成一次有效的问询回合,因此综合考察年报问询函和回函的经济后果更具意义。本文通过对2015-2020年间年报问询函及上市公司相应回函的文本分析构建了“答非所问”程度指数并实证考察了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发现,“答非所问”程度指数越高,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进而表明,有针对性的释疑能够降低审计费用,回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因问询函而支付的审计费用“溢价”。该现象受到一系列公司内外部特征的影响,相对于问询函回函长度越长、内部治理水平和外部制度环境越差,审计费用受“答非所问”程度影响而提升得越明显。本文从审计费用的视角证实了高质量的回函对上市公司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晓溪  饶品贵 《金融研究》2022,502(4):170-187
本文研究年报问询函这一预防性监管制度能否推动公司去产能,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相比未被问询的公司,被问询的公司收函后产能过剩水平显著下降;该结果在媒体负面报道较多的公司、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表明年报问询函通过降低市场、政府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市场和政府的治理效应,进而有效促使公司去产能。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年报问询函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代理问题作用于去产能。经济后果方面,年报问询函会提升被问询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  相似文献   

4.
全怡  周聪  鲍镕江  龙立 《会计研究》2022,(10):58-7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沪深交易所不断加强事后监管力度,其发放年报问询函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以信息披露直接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的财务背景为切入点,本文详细探讨了这一专业背景是否会对监管问询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董秘财务背景不仅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的概率、次数和字数,也使其延期回函概率显著降低;(2)区分信息质量需求,董秘财务背景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3)区分治理环境,董秘财务背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公司;(4)区分董秘组织地位,董秘财务背景的影响在董秘兼任CFO、董秘早于CFO或CEO上任的公司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财务背景董秘通过降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从而对监管问询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不仅从董秘背景视角揭示了高管特征对上市公司监管问询的影响,同时对理解董事会秘书在改善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证券监管机构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问题所发出的年报问询函,能够影响企业的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笔者以2015—2018年中国大陆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OLS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年报问询函对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报问询函能够减少超额现金持有;在管理层权力较低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年报问询函对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较为稳健;当年报问询函包含的问题数量越多、年报问询函需要中介机构发表核查意见时,年报问询函降低超额现金持有的力度较强;年报问询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超额现金持有。本研究将针对年报问询函经济后果的学术探讨拓展到企业超额现金持有研究领域,揭示了年报问询函对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有关年报问询函经济后果和超额现金持有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文献,为证券监管机构、公司管理层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年报问询函的监管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证券交易所问询函件频发以及重点关注企业投资行为的背景,采用2015-2018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及其年报问询函数据,探讨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效力.研究发现:年报问询函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且当上市公司收到的问询函中涉及"投资"事项问题时,对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管理层权力对问询函监管与过度投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检验交易所监管问询函及其公开披露与否对公司债务资金成本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交易所监管问询函显著提升了被问询公司的债务资金成本,并且问询函包含问题个数越多、需要第三方出具专业审核意见以及问询内容涉及相关风险事项时,债务资金成本上升程度越大,而当问询函未向市场公开披露时,被问询公司的债务资金成本不会受到影响。横截面测试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市场化水平强化了风险与债务资金成本的正向关系,而国有产权属性、银企关系背景以及集团化经营模式则削弱了风险与债务资金成本的正向关系。本文从信息效应视角补充了监管问询函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也揭示了半强式市场中监管信息公开披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重视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新形势下,证监会各类行政处罚监管逐步转向交易所非行政处罚监管,问询函机制的作用凸显.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未研究问询函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而是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当行业领先者收到年报问询函、行业竞争度越高时,问询函的行业溢出效应越强;非北上广深样本中,同地区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地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法治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问询函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当年报问询函内容与盈余管理相关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9.
在重视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新形势下,证监会各类行政处罚监管逐步转向交易所非行政处罚监管,问询函机制的作用凸显.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未研究问询函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而是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当行业领先者收到年报问询函、行业竞争度越高时,问询函的行业溢出效应越强;非北上广深样本中,同地区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地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法治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问询函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当年报问询函内容与盈余管理相关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独立审计鉴证与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越多,年报被实施问询的概率越高。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对交易所问询内容的影响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组和正向异常审计费用组,审计师披露的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为交易所监管提供风险提示线索;当被监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为交易所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线索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验证了审计师与交易所监管部门之间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存在互补关系,两者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更大的协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交易所发放的财务报告问询函为研究对象,检验交易所问询函制度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加剧融资约束;检验其影响机理证实,问询函将公司推向聚光灯下,坏消息传播,降低收函公司声誉,并引起其股价波动性增加、违规风险提高,进而加剧公司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问询函提高公司的债务与股权融资成本;此外,问询函异质性特征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研究问询函监管对股东并购决策投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全体股东投票参与率、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均显著提升,同时全体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和中小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均显著降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公司并购经验越少或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低,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全体股东投票参与率和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低,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越高,全体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和中小股东投赞同票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2015-202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年报问询函负面语调的角度考察年报柔性监管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年报柔性监管的效果显著,问询函语调的负面程度与股价同步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讨论发现,在媒体关注度较低和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里,年报问询函负面语调与股价同步性的负向关系更加显著;此外,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年报问询函语调负面程度通过降低应计盈余管理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降低了股价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有关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揭示,微利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本文通过此类非标准意见的说明段,发现其涉及事项和独立董事关注的公司非正常治理结构明显重合。进一步的检验则揭示,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能够提升公司机会主义特征激发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聘入行业专家型的独立董事则有利于公司的营运能力激发标准的审计意见。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在规避渎职风险的过程中,通过充分披露信息来避免过高的机会主义阻止成本,和审计鉴证发生了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者,主动辞职行为会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本文2016-2021年发布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康美药业案判决前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及审计师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康美案判决后,独立董事主动辞职日前后三天引起的市场反应显著下降了3.9%;在判决公布后,具有信息优势、年轻的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显著,高、低薪酬独立董事主动辞职引起的市场反应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地,审计师会关注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及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而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研究表明康美案判决对独立董事及资本市场产生溢出效应,为加强独立董事履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直接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15—202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高管金融背景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于自利心理与过度自信心理,高管金融背景会加剧盈余管理程度,但监管问询函能够显著弱化高管金融背景与盈余管理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对问询函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问询函语调越负面,监管问询函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强。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激烈的行业竞争会加剧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本文研究结论为证券交易所监管及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6-2012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辞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重大财务报表重述和严重违规行为作为公司治理缺陷的代理变量,考察独立董事的提前辞职行为是否能够传递公司治理缺陷的信号。研究发现:(1)独立董事提前辞职行为的确具有传递公司治理缺陷的信号作用,即相比独立董事未辞职和正常辞职的公司,独立董事提前辞职的公司下年度出现重大财务报表重述和严重违规行为的概率会显著增加;(2)细分样本后发现,政治关系会显著影响这种信号作用,即政治关系强的企业其独立董事的提前辞职行为更可能预示公司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本文不仅为监管机构建立独立董事追溯处罚机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而且为学术界争议已久的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视角研究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结果发现,具有会计专业能力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独立董事薪酬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但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履职环境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创业板330家上市公司数据,从独立董事特征角度分析公司风险。研究发现公司风险受到独立董事年龄、任职公司数量的正向影响,相反受到独立董事任期、学历层次的反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年龄会显著影响公司风险,但本文独立董事样本中年龄最小值为33,已属较为成熟的年纪,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独立董事年龄越小,公司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20.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言人,曾被誉为“名利双收”的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的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的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的“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的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的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的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的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的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的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的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可能。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