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智能投顾低成本、低门槛、服务不受时空约束以及能减少投资决策中人为错误与行为偏差的特点,使其有潜力成为解决普通老百姓“投资难”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普惠金融工具。然而,不透明、不受直接监管、黑箱式的人工智能算法所主导的智能投顾可能会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并影响金融稳定。现有的监管沙盒(“监管试点”)对参与主体和测试规则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适合用于事前预判智能投顾可能引发的消费者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而数字沙盒作为监管数字测试环境,使得监管部门能够在技术层面观察智能投顾产品的测试过程、运行和检验智能投顾商业模式、评估智能投顾风险,有助于破解智能投顾事前监管的难题。构建智能投顾数字沙盒的核心工作是建立智能投顾市场计算实验金融模型,通过“模仿”真实交易数据形成的潜在过程产生合成数据。本文提出了智能投顾市场计算实验金融模型的框架,讨论了模型中微观主体的行为和微观主体之间的交互过程,以及构建智能投顾市场计算实验金融模型需要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基于计算实验建模的智能投顾数字沙盒能够让监管部门观察在不同的监管规则和经济环境下,智能投顾和投资者的决策互动演化过程,评估不同的监管规则对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2.
智能投顾是在科技金融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投资顾问服务模式,具有成本低廉、服务效率高、主观控制风险低、个性化服务特点明显等优势,自其出现后发展迅速.智能投顾在本质上涵盖投资建议、投资顾问以及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因此完善我国有关智能投顾监管的法律规定对于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良性竞争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艺琳 《海南金融》2021,(12):49-58
智能投顾的算法外观给传统投资顾问领域带来新的挑战,算法黑箱、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的不理性心理都阻碍着智能投顾市场的健康发展.穿透式监管理念为解决智能投顾领域监管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以及"嵌入式、透明化、协调性"的穿透手段都有利于智能投顾领域监管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为促进智能投顾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穿透式监管的工具性质和保护金融投资者的价值理念,探究用代码代替法律的嵌入式穿透手段,并在智能投顾的信息披露和归责体系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则细化,提高监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智能投资顾问是指应用机器来代替人给出投资顾问建议,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特征。本文首先给出智能投顾的发展概况,包括定义、特征和国内外发展情况;然后提出了智能投顾的通用理论框架,从金融、数据及人工智能三方面阐述了智能投顾的理论基础;其次给出智能投顾的国内外监管现状和监管建议;最后探讨了我国智能投顾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传统金融与新兴技术的融合被推向新的高度,也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金融科技创新作为一把“双刃剑”,其监管需要在宽松与严格、弹性与刚性之间寻求平衡点,由此“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基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潜在风险、监管实践以及跨国经验的分析,旨在构建更富弹性与效率的“五位一体”多层次包容审慎监管的实现路径。在这一监管路径中,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作用,既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政府层面的监管效能,又有来自行业协会、机构内控、社会监督等外部力量,多方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强化金融科技创新的包容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6.
金融科技监管在全球范围内尚无统一认知,本文从重大事件、对金融科技的需求偏好以及技术冲击三个变量出发,观察了学术界与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监管的认知变化,对比了美国、英国与中国的认知差异。研究发现,2016年以前,主流认知认为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监管并不相同,监管自治、创新与监管平衡、金融科技的特殊风险被用来解释金融科技监管的独特性,但各方在解释层面并未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所开展的金融科技监管实践,却表现出与金融监管相同的特点,并没有脱离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理念框架,其中中美两国重视金融科技的宏微观审慎监管,英国则侧重金融科技的行为监管。2016年以来,以监管科技为首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导致金融科技监管呈现出越来越不同于传统金融监管的特征,被视为是修正认知并影响监管实践的重要力量,其中英国强化了监管科技即金融科技监管的认知,继续探索有别于传统监管的监管工具与监管科技创新。美国开始重视金融科技的特殊性,在功能监管的框架下创新金融科技监管。中国则强调对金融科技的宏观审慎监管,探索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对监管的赋能。  相似文献   

7.
本专栏上一篇文章讨论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对审慎监管的概念也有了进一步阐释。所谓审慎监管就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所实施的必要监管。而且,针对防范单体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和针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只不过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前,宏观审慎监管长期被忽略或忽视,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最后酿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成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潜在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甚至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迫使监管者改变原有的事后总结性监管模式。然而,现有法律体系和技术手段难以与监管方式高度匹配,以规则治理和原则治理,以及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为核心的传统监管体系在应对去中心化的交易现状时显得相对滞后和无效。因此,在传统监管维度外,将科技治理纳入监管方式,形成二维监管体系以应对金融科技内涵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挑战势在必行。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治理方式将重塑现有的监管体系,数据驱动的监管核心将构筑智能化监管平台,突破传统模式的监管窘境,实现分布式平等监管,最终以创新式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康卫东 《海南金融》2022,(10):33-44
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业态创新、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之余,也带来诸多新类型风险,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造成肘腋之患。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应围绕审慎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三个维度,构建更具专业性、穿透性与统一性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并从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两个方面阐释了“为何”与“如何”构建“三维一体”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再次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提出了重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监管的国情,提出了继续深化微观审慎监管,关注系统风险,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手段,促进监管机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汤锦 《金融会计》2013,(2):16-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组织与各监管机构逐步完善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要求。以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尚存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手段缺乏和与宏观审慎监管不和谐等问题。如何明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会计管理手段,解决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依然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成为当前在各国金融监管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成为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宏观审慎监管由此备受关注。本文对加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现有微观审慎监管体制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与宏观经济部门的合作关系、调整监管机构内部职责、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系统性风险分析工具方法和培育宏观视野的监管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金融业行为风险、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具有互补性、差异性,也有潜在冲突的可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要有机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次贷危机表明,过去监管实践中更容易忽视行为监管,弱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危机后,各国都在加强行为监管。我国也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行为监管体系,形成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有效互补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4.
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金融监管不会抑制金融创新,但风险承担能力与风险承担水平匹配应是金融科技监管的底线原则,且能够有效解决规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问题。本文认为,即使是在“监管沙盒”中进行创新试验,也应要求金融科技平台企业的风险承担大小与其风险承担能力相一致,这样金融科技平台企业才能够“走出沙盒”。本文首先从实然性、必然性和应然性三个角度论述了对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实施监管的原因,并提出了审慎监管应遵守的四个原则:科技服务与金融服务分业监管原则、合规监管上升至风险监管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原则。之后,从公司治理体系、偿付能力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双支柱框架、监管当局监督检查、信息披露以及宏观审慎视角提出了对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实施审慎监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梅声洪  梁涛 《新金融》2016,(4):33-37
次贷危机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关注程度,人们开始反思只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忽视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减少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控制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暴露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控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跨市场、跨行业风险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以及预警与化解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如何健全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施量化监管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审慎性监管的手段之一,意在通过加强对银行业机构日常运营的风险性非现场监管,及时采取强制措施,控制银行业风险的形成、积累和外溢,以达到事前预防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当前农村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科技发展及其监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监管当局在宽严相济强化监管履职、拓展边界创新监管手段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梳理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益处、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对金融科技国际监管经验及其最新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介绍了监管认识上的两种误区,即过度关注金融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而放松监管、只关注国内金融稳定而与国际监管合作不够。对我国而言,应坚持合理适度监管原则、借鉴"监管沙箱"有益经验、推出金融助推工具、坚持市场导向推动金融改革、强化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监管趋同,以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应用于金融活动的温度与日俱增,不仅与业务场景深入融合,而且也多方服务于监管场景,充分彰显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然而,科技虽同质中性,带来的风险挑战却可能多端。因此,如何运用经济适用且高效率的监管科技手段去识别、发现以及预警数字金融发展中的相关风险,业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以及行业自律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张志 《金融研究》2008,(5):I0124-I0126
审慎性监管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促使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止从事过度冒险活动。金融监管机构承担审慎性监管职能,要求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准备金、良好的专业管理、分散其风险、采用恰当的会计制度、汇报它们真实的金融状况并服从有效的金融监管,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及时加以预警和控制,减少体制失效的风险,避免因金融危机引起混乱。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央行大力推行数字货币的局面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金融与科技的高速融合,金融科技发展引发的风险也随之放大,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着进一步的困难与挑战。本文深入分析探究了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在当前局面下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着重审视金融科技监管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提出金融科技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