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原则必须坚持。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这个口子一开,将会造成资金管理工作上的混乱。当前分口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但是不能废除这项原则。贯彻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首先必须明确这两类资金的根本区别。简单地说,财政资金是无偿收缴和拨付,信贷资金是有偿的存款和放款。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从企业单位来说,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必须分口管理,分别使用,即不准挪用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这  相似文献   

2.
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财政资金是无偿的,资金支出后不再返还;信贷资金是有偿的,存款、贷款都要返还。如果混淆两类资金的性质,把有偿资金无偿使用,把信贷资金用于财政开支,信贷资金就无法灵活周转,必然导致过多地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影响物资供求平衡,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现在部分基本建设资金已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人民银行还发放一部分中短期设备贷款。这样做,是否符合两类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呢?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资金管理中,根据资金的性质和来源的不同,而分为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这两类资金必须分口管理,分别使用。财政资金作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是无偿的;而信贷资金则主要用于短期的贷款,是有偿的。这两类资金不得混淆使用。否则便会打乱国家的资金和物资的分配计划,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利。但是,人们对于两类资金分口管理的要重性往往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混淆使用,特别是在财政困难时就挤占信贷资金。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基建挤财  相似文献   

4.
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这两类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划分清楚,因此,我认为,这两类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在目前情况下,可以不必坚持。坚持分口管理原则的所谓必要性之一,是两类资金的来源不同,性质不同。而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是,应由财政拨付的资金常常占用了信贷资金。工业企业的定额流动资金长期拨不足,随着生产发展需要相应增加的正常流动资金不能及时调整或资金来源长期无着落,银行发放的超定额贷款变为长期占用的定额贷款,很大一部分信贷资金实际上变成财政资金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在《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信贷管理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中,重申了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严格禁止把银行信贷资金移作财政性支出。应当怎样正确理解两类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希望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综合平衡的原则,对于合理使用国家资金,保证生产和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民经济建设新高潮的形势下,人民银行要从生  相似文献   

7.
本刊自今年第4期起开展了应当怎样正确理解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的问题讨论。本期发表吴正同志《正确理解两类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一文,作为这次讨论的小结。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资金管理工作开始实行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分别使用、分口管理的原则。现在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各方面的情况都有很大变化,这个资金分口管理的原则目前对我们是否还适用呢?是否还要贯彻执行呢?这是许多同志都很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财政与银行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两个主要的部门。自1983年开始改革流动资金体制,国营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管理和承担后,财政与银行的矛盾日趋尖锐。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在运行中跳槽错位,严重混淆了两类资金性质,使财政资金信用化、信贷资金财政化,造成全社会资金的短缺,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资金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行政措施,采取强制无偿的方式,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价值进行集中和分配形成的。国家通过拨款和补贴的形式将财政资金分配到物资生产部门和非物资生产部门,因此,无偿性是财政资金的本质属性。而财政资金信用化指的是将部分无偿吸收的财政资金,采取有偿方式借给企业、单位使用以及利用财政资金经营有价证券转让业务。如发放各种贷款,收取利息或占用费;买卖有价证券,获得价差收入;参与银行同业折借和开办金融租赁;改变财政存款性质,以其它存款的名义存入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0.
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分别使用的原则,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行之有效,必须坚持的。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放弃分口管理的原则,两类资金随便混用,弊病很大:信贷资金可以任意挪用于基建,基建战线越拉越长;正常生产所需资金受到影响,不利于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为更新改造、大修理等专用基金扩大开支开了方便之门;信贷资金用于不流动的物资上,贷款不能按期收回,贷款的周转率就低,使用效果就差;企业用贷款上交未实现的税利的可能性增大,容易形成财政的虚假收入;财政不必再增拨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垫补即可;易于使企业用贷款来垫补亏损,不利于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不利于企业节约使用资金,改善经营管理;基建拖欠贷款将无法清理,只好由银行去“擦屁股”。  相似文献   

11.
李清蓉 《征信》2016,(10):84-86
国库资金是国家统一筹集和分配的财政资金,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要靠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张家界市为例,通过分析国库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现状,研究国库资金变动对信贷资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国库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运行的对策建议,以增强国库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协调配合,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积极组织存款 用好用活资金陈良富,陈先忠福州市农业银行积极组织存款,用好用活信贷资金,主要做法有:一、改变服务方式,变等客上门存款为主动上门吸存。全行上下总动员,人人分任务,广宣传,拓储源,登机关,走企业,访单位,求客户。二、拓宽服务领域。除了抓存款...  相似文献   

13.
一、信贷资金的归流速度具有严重的不合理性贷款偿还期限的确定,除了要考虑不影响存款的提取,保证信贷资金的收支平衡外,就是要使之发挥杠杆作用。通过信贷资金的合理周转,促进企业资金正常运动。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贷款偿还期限的确定与正常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运动速度不一致,时间过长,或者确定的期限不能严格执行,就不能对企业进行促进和监督。这里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信贷资金运动与企业资金运动的时间关系。当前在这方面有两点不正常。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下滑的问题,已成为建设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障碍。究其原因; 一是存款性负债结构不合理,致使负债成本过高。建设银行在积极走向市场,存款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由于企业多头开户,资金多向分流,成本低的企业存款比重偏低, 二是信贷资金管理与投入缺乏自控和约束,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导致信贷资金效益下降。目前实行规模和资金双线控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近几年经济过热,基建失控,消费基金增幅过大累积而成的。但从国家财政、信贷资金管理来说,未严格坚持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分口管理,分别使用的原则,过多地用信贷资金垫支了财政性开支,增加了财政性货币发行,不能不说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上闲散资金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生产生活备用金,家庭积累;也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经济联合体的闲置资金.后者反映在银行帐户上就是集团性存款或叫做对公存款.本文着重谈谈抓好集团性存款问题.(-)集团性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的比例很大.我县一九八一和一九八二年的集团性存款分别占信贷资金总来源的47.31%和55.56%.很明显,抓好集团性存款,  相似文献   

17.
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同,决定了这两类资金必须分口管理,这是资金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过去,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没有很好地坚持这一原则,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的例子是三年“大跃进”时期。当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大刮浮夸风,生产上搞高指标,分配上搞高积累,财政银行也打破  相似文献   

18.
<正> 财政性存款是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由于放松了管理和监督,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方的问题1.地方财政部门为了增加收入,借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资金临时困难之名,动用财政性预算外资金,发放贷款,收取利息,扩大了信用规模。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的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农业银行的财政性(含特种存款,以下同)存款要全部上缴人民银行,这一规定对农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与经济核算是非常不适合的,而且是行不通的.因为,一是财政性存款大部份是月末拨入,月初使用的,特别是在营业所一级的财政性存款.但资金管理规定农行的财政性存款余额月末要全部上缴人行,造成月初存户来提取存款时,农行却无款支付.有的行所被迫要用其他信贷资金来垫支,若无其他信贷资金就得向人行借临时款来支付,存户存入农行的钱要全部上缴人行,反而又要农行向人行借月息4.2‰的临时借借款来支付,这是极不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正> 对公存款是信贷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漳州市芗城区工商银行在总结和坚持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组织对公存款的新路子。一、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公存款股芗城支行的业务量占漳州地区工商银行系统的一半左右,担负着漳州市区300多家企业的资金供给任务,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而该行的对公存款又占各项存款的40%以上,是信贷资金的又一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