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2.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5,(3):c001-c004
最近,国家正在制定新的政策,两年内集体土地流转将会放开,现行的征地制度应将作调整。主要情况是:一、当前的土地制度问题。中国目前土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所有。国有土地可以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可以通过招标、拍卖、转让、租用等形式进行流转,而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允许进行流转。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实际上的利用集体土地不符合现行法规制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随着中国9亿农民告别农业税,我国已经对后农业税时代的财政作出了相应安排,按照现行体制和政策,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届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  相似文献   

4.
土地基金的征管与土地收益分配问题,是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城镇化推进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深圳市2007-2017年国有土地收支数据,对土地基金的来源、变化趋势和收益分配进行定量分析,总结目前深圳市土地基金制度和城镇化推进政策特征,探讨目前深圳市现行土地基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为国内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实例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飞  孔伟 《改革与战略》2011,27(2):18-20
掌握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机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文章从土地制度的视角分析了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机理,指出现行土地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及要素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成因。文章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得土地的难度,并减少它们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协调纵向政府间发展方面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转移支付在横向政府间的发展竞争中也带来了一些坏处,导致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一、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财政制度,主要指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作为协调各级政府及部门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手段,主要是从制度上控制并最终消除地方和部门的利益矛盾,妥善解决各级政府间的竞争,从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的地方财政风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山东经济》2008,24(6):94-97
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债务风险,并且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风险来源复杂,隐性风险突出。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向竞争导致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引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陷入囚徒困境并导致地区间财政差距扩大,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财政风险;处于制度软约束环境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表现出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地方财政隐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建议改变官员考核机制,深化财政分权改革,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建立并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8.
王玉波 《改革》2013,(2):46-53
"后土地财政时代"是一种相对概念,指的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及土地资源(耕地)瓶颈约束,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不能再长久维持,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出让金与土地房产税费收入及土地储备抵押融资收入维持地方支出的情形。在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面临两大困局,即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刚性与地方政府利益间的矛盾,其行为策略是以风险与破坏行为推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顺利转型,应引导地方政府向城市公共治理者的角色转变,建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改变城镇化动力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发债权,征收物业税,约束地方政府风险与破坏行为,完善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公开"三公"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9.
陶然  袁飞  曹广忠 《世界经济》2007,(10):15-27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土地制度与政府间行政管理、财政体制安排对地方政府大规模协议出让土地的激励,并讨论了区域间政绩竞争和地方禀赋条件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我们考察了地方政府协议土地出让对地方财政的当期和滞后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差异。本文还对目前中央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体制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初步评估,指出了现有政府反应的局限性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20世纪末我国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支持能力、东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导致东西部地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安置能力的差距,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导致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的地区差距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借助2002年到2011年全国省际面板分位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扩张的新型城镇化诱因。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过程具备市场化内生的自我生财机制;当前导致地方土地财政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追求就业拉动而采取的税收竞争行为。(2)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在短期内具有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性质,但中长期具备快速提振城镇化质量的“回流效应”。(3)东部地区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急需建立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土地财政代偿机制,而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风险可控可继续实施土地出让金提取反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和城镇人口增长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基于对推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利用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商品房价格上涨和政绩考核是推动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文章建议政府应从土地征用制度和地方税制改革两个方面来改善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烈佳  向利 《特区经济》2014,(12):27-29
自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后,"地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位上扬的房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地王"的高度关注。"地王"在促进我国土地市场化的同时,也直接推高了房价并使人们对未来房价有上涨的预期。如何理性地看待"地王"这一现象,探索其形成原因,有利于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基于博弈论这一独特视角,对引起"地王"这一现象的土地拍卖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得出: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更加青睐高价拍卖土地。研究认为:"地王"现象必须从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财税制度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改善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却使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虽然分税制改革增强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增加了民生支出,使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财力不足、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职责;建立转移支付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1996-2010年长三角地区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地方财政支出与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财政务权和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三者均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推动因素;不同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的速度存在差异;体制因素是城市用地规模盲目扩张的深层次原因。为了从根本土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为鼓励,需立足中国实际,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保持官员任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深化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居民迁移的体制壁垒。实现”用脚投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曹胜 《科学决策》2010,(8):28-37
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出现的农地征用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行为为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具体的事实案例。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征用权,所以它们构成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包括公共用地和商业用地)流转的唯一中介,从而积极地介入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农地征用中的权力运行有着内在的政治逻辑,这是与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分不开的。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介入农地征用的行为是当前压力型政治经济体制下应对自上而下的政绩压力的产物,也是地方政府谋取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及时主动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土地出让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土地出让价格差异较大以及对土地供应缺乏有效控制。土地出让收入的区域差异加剧了区域间财政收入能力的横向失衡,也加大了中央政府均衡区域间财政能力的难度,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新区土地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平 《特区经济》2008,(2):134-135
1950年冬到1952年底的新区土地改革中,面对中央政府显著强势和极其有限的授权,地方政府作为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次级行动集团”,在中央宏观政策、地方法规和干部素质以及农村社会现状的约束下,运用政治、行政、法律和宣传等多重行为手段,追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连接中央和农民的中枢地位与执行中的微观配置角色,使其成为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和农地制度领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201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依旧火热,房价增长迅速,热点频出,当然,房价的疯狂上涨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研究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价格三者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对杭州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格兰杰检验分析杭州市的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和房地产价格,得出如下结论: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寻求更多的收入来源,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并且导致了土地财政,从而正面影响了房地产价格。  相似文献   

20.
为矫正土地出让金实际支出中的"重城轻农"倾向,国家相关文件原则性规定了土地出让金的五种支出方向,但并未给出各支出方向的具体比例。基于广州市土地出让金利益相关者对各支出方向相对重要性排序的495份调查问卷,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测算土地出让金各支出方向的具体比例。研究表明,土地出让金用于城市建设、支农、土地开发、征地拆迁补偿、其他支出的合理比例应分别为19.51%、21.35%、18.88%、19.15%、21.11%;其中支农支出比例最高,支农支出与征地拆迁补偿支出比例合计达40.50%,与土地出让金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政策契合。在土地出让金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大前提下,可制定土地出让金各支出方向比例的合理区间给地方政府预留一定的弹性操作空间;建立土地收益基金等措施维护上下届政府间的"代际公平"。要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民、农业、农村,还可参照目前土地复垦净收益分配方式,硬性规定土地被征收前的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占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