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小企业是创意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该如何进行创新?国外有哪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应该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升级成为“创新型国家”?在ABAC广州会议期间,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接受了SMEIF记者的专访,他的谈话乘心是“支持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2.
2009中国(宁波)创意产业先锋论坛10月在宁波金港大酒店举办。本次论坛由团市委、市青年联合会、视觉中国主办,北京国际创意产业联盟、上海多媒体行业协会和宁波市创意产业协会协办。论坛以“创意先锋与中国创造”为主题,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讨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过程中,寻找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酷日本”国际化战略是日本政府在2010年提出的,针对海外受众打造日本国家形象与树立国家品牌的新政策。日本正从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转向一个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大国。本文以“酷日本”战略为切入点,将研究对象锁定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其提出的背景、内容和目的,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其开拓海外市场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探讨今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动向。并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淇同志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扶持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和网络游戏业等六个行业中心。”我们要深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究竟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它与文化产业有什么不同?北京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此,本刊将陆续请专家给予相应的讨论和解答。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在大国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诸如中国市场发展史、产业发展史、科技发展史、财政税收史、人口发展史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又如何用中国经验丰富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由《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大国经济史: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创意,正在成为时代的中心词,并作为用来描述这个时代之精神的最恰当的词语。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创意”发自内心的“尊崇”,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当整个世界都把中国定义为“世界工厂”,难道我们真的就甘心守在“微笑曲线”的末端?中国已经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于信息革命时代,难道我们还要再一次错过“创意产业”时代?●2006年,中国一批新锐的青年创意产业者相信:“我们也可以像乔布斯一样用创意挑战商业霸权,可以让中国变得与众不同。”一个以青年经济为重要特征的创意中国,正蓬勃生长。  相似文献   

7.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有许多说法,也有各种理解。有人把文化产业说成是文化创意产业,也有人把创意产业说成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究竟是什么?它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有什么关系?文化产业如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作者认为,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产业”加“创意产业”,两者即存在着关联又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英国曾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如何调整国内产业,获取更高的附加值,为国内劳力找到更好的职业,是英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英国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概念。  相似文献   

9.
创意产业: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高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当中国人刚刚冲破传统束缚的时候,“创意”这个词带着特有的光芒,始料未及地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冲撞着人们的头脑。“创意产业”(Creativelndustry)、“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这些新名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话题和文章中。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 也就是在这个月,投资20亿元的新加坡创意产业园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破土动工,这个由新加坡负责管理的创意产业同,将聚集创意类企业、工作室300~400家,从业人员逾1万人,年产值达20亿元; 2008北京奥运会,将北京从一个政治中心转变成为一个以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和集聚现代创意能量的全新城市,这一改变,为中国城市价值定义划上新时代的意义; 上海通过创意产业率先打造2010年世博会,力图使上海成为一座令世界叫好又叫座的海上大舞台; 现如今,我国的高新区已步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新阶段。创造高层次、高增值、强辐射的知识服务新兴产业,已成为高新区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美好未来的高端目标,而创意产业将是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又一重要选择。 如何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实现高新区的二次腾飞?本刊以“创意”为题,从理论、政策、案例等角度全方位展示有关“创意”的话题,以期带给您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创意让旅游更精彩——这是2009年岁末,由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旅游专委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喜迎世博“畅游中国·创意旅游”峰尚大典的主题。此次峰尚大典是国内首次将“创意旅游”作为议题的旅游界峰会。  相似文献   

11.
郭莉 《首都经济》2007,(1):32-33
文化创意产业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经典案例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论坛“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发展论坛“上,专家和学者再次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贸促会承办,北京贝都因资讯责任有限公司特别公关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新路——文化创意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世界范围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未来的中国应当从文化之邦走向创意之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意社会,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刘亮 《首都经济》2007,(3):56-57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2006年开局后.2007年进入了开拓年.影视,动漫.艺术品交易,出版、演出这些行业在2007年将“创意”出什么样的果实?文化创意怎样“创意”出新型的创意经济.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带头人厉无畏先生,因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推广而闻名学术界和产业界。他的团队近年来不仅出版了多种专著,完成了多项委托的调研课题,还推出了《创意产业》杂志,并获得了“2008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  相似文献   

15.
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带头人厉无畏先生,因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推广而闻名学术界和产业界。他的团队近年来不仅出版了多种专著,完成了多项委托的调研课题,还推出了《创意产业》杂志,并获得了“2008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世纪,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是世界范围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未来的中国应当从文化之邦走向创意之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意社会,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创造性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上海经济》2013,(11):67-67
11月l日下午,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长宁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3上海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二楼举行。  相似文献   

18.
提及“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也许有些读者还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谈到电影《功夫熊猫》和网络游戏“三国演义”,相信许多人都曾听说。殊不知,这些被美国人和日本人推向市场并在中国大把赚取钞票的时尚产品,正是利用了“中国文化”元素,把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注入时代元素,融入产品与服务之中,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9.
如学者所言:来自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动力量让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步入了快车道。从北京确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发展战略,到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在首都找到了一片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以集聚形势培育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集聚区这一形势也正在被社会各届重视和认可。“集聚区是谁评定的?是怎么评出来的?评选的过程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对集聚区的评定如何体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祝金甫 《山东经济》2007,23(4):49-51
随着这几年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急速扩张,以及出口贸易的大力发展,中国在表面上似乎是享尽“制造大国”的美誉,但是实际上中国只是以低廉的制造能力进入产业链中增值最低的一个模块而已。一旦中国在这种产业政策中稍一迟缓或成本稍为增加,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地位随时可能被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取代。“小产业国际化,大产业综合发展”的基本经济原理是“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的同时获得。经济产业政策应与产业的区位选择结合在一起。当中国打造成为“制造大国”的同时,必须将“消费大国”定位于国家经济政策的战略考虑内。中国在中短期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应以“保持制造、重视市场、促进创新”为原则和发展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