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随着农民转入城市的增加,又一次诱发了人们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讨论。社会学家在评价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时认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发达国家,大多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的时期里走完了城市化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1998年底,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为30.4%,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多形式的碳排放模型以及测算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本文考察了多重因素特别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较为稳健地表明,城市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5-2009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了基本的分析框架。首先以全国各省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城市化对中国碳排放的整体作用方向,然后利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大;就不同省份而言,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均会使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发生变化,且相对而言,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一个多因素集合演变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人口的转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等内涵。近年来,在城市化加速、房地产开始升温的背景下,一些大中城市的城郊村以及山水秀美的乡村,出现了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违法开发房地产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相对应的住区建设模式,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同时住区建设也将反作用于城市化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化与住区建设的互动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一、城市化的影响和结果 按照城市化的概念,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美国社会学家霍普·蒂斯代尔认为:”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聚过程。其发生方式有两种:集聚点的不断增加和单个集聚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只要城市存在规模上的扩大或者数量上的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就在进行之中,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意味着从集聚性较弱的状态向集聚性较强的状态转移。”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化首先应该是人口的城市化。因为城市往往意味着更便利的交通、更好的医疗条件、更高的教育水平等等,所以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城市面积的扩张,更多人口的涌入,带来更多的需求——对居住的需求、对教育的需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等,所有这些需求最后都会导致城市面积的扩张,即土地城市化。中国各个大中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盲目扩大城市范围,但相应的医疗、教育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6-2007年间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96-2007年间,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地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约15%;与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不同,广东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0.
11.
目前国内流行一个错误的认识:人口流入城市并在城市长期居住就是城市化了。一些地方政府将辖区城市人口比重视为衡量政绩的一项指标,这表明很多人不太明白城市化的深层结构。城市化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更是一个"质"的问题(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城市地理学中,城市化至少包括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就业吸引能力(城市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大量虚位以待的就业场所),二是城乡人口替代(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长期、稳定地在城市生产和生活),三是生活方式转型(乡村人口的文化观念转换为城市人口的文化观念)。三个条件缺乏其一,就不能算是健康的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生活观念不会立即改变,而是存在一种滞后反应。如果农村居民没有在青少年时期认识城市居民的文化特征,则即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了,也不能及时转变为严格意义的城市居民。这种状况又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的质(深层结构)要比量(表层结构)更为重要,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必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及预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从而能够容纳更多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居民,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并使更多人口能够享受城市建设和城市明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通常是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也称之为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含义更广的反映现代城市发展过程和阶段的综合概念,不仅仅是指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同时还反映城市发展的质量,包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追求政治经济、科学化、生态环境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教育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不同教育层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不同教育层次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人口教育结构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及其规律城市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开展城市化有关研究 1.城市基础设施研究,此项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于1987~1991年完成,研究范围已超出原“市政设施”的慨念,包括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绿化、保卫、防灾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资金运动等内容。该项目调研了两大城市和五座中小城市,完成10个子项和一项总报告,成果中的理论分析、模型、数据、对策建议等,均达到了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理论探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认识由早期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逐步转向对两者互动关系的考察。文章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机制、效应和评价体系出发,对已有研究展开理论梳理与回顾,最后进行了简短评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会通过人力资本集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此,本文选择2003~2018年我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予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化通过人力资本集聚提高了全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指数;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在东部最大,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在中部最大;城市化对人力资本集聚作用在中部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作用在东部最大。因此,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应强调城市化的主体地位,强化人力资本集聚,有效发挥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亚玲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17)
城市化不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一个简单过程,而是包涵了文化政治经济的演变的复杂过程。人口流动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的研究结果较好的验证了南京的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50%。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超过80%。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达45.7%。外国的历史证明,城市化率达到30%就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今后5至10年必定是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