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框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生态交通是生态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在全面分析交通系统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的框架.在此框架中,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指标集,并提出了生态化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以此测度城市交通生态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为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城市空间演化不断对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另一方面,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又会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演化产生引导作用,它们之间通过可达性这一关键因素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培红  李庆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中插37-中插41,中插48
基于"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机理的分析,构建了"港口—产业—城市"三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沿海城市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在2013-2018年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成为制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互动作用关系;复合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港、产、城协调发展均处在由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河北省沿海城市需要在提高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优化系统内部协调机制,加强与其他城市联系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城市病”中的一项顽疾,城市交通拥堵已困扰社会各界多年。近年,相应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治理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文章基于“多中心”城市不同职住空间关系和不同交通模式,对多种情景组合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更好的解释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绩效”的作用机理。进一步以北京市为具体案例,构建交通模型,进行多情景模拟研究和分析,解释北京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动态关联和城市“空间绩效”的形成。模拟结果表明,高职住平衡度(65%以上)—低小汽车出行(20%)模式是最理想的城市空间规划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提升追求“多中心”、“空间绩效”的大城市交通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11—2013年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并运用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了此间北京市各系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发现:不同的年份,北京市16区县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且差异显著;在相同的年份,各个区域的系统协调发展也呈现出波动状态;这表明北京市各个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存在不协调问题;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发现北京市系统协调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济》2017,(12):5-10
旅游与交通系统空间结构格局关系密切,尤其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本文选取武陵山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区域可达性、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方法,探究交通导引的武陵山区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武陵山区交通可达性呈现由中心向边缘、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其中,湘西州的可达性最好,恩施州最差。这除了与自身区位条件有关之外,还受交通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联系总量由中部向外围扩散,且呈南强北弱的局势,这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其中,湘西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最大,恩施州和渝东南地区的联系总量最小,这也与交通可达性分析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武陵山区旅游交通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提升交通等级结构,提高交通安全性;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结构,提升内外交通连接度;交通布局应契合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结节性"和"空间交通可达性"两个方面改进场强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测算空间可达性,借助k阶数据场模型并遵循场强取大原则,综合测度分析了1991年和2010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影响腹地范围及空间演变特征。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0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分钟缩短为2010年的193.43分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中小城市不同程度地扩展了自身的影响腹地,而大城市的腹地则有所收缩;城市腹地的偏移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空间形态总体趋于规则和紧凑。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构建了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分别计算出2005—2012年重庆市包容性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综合得分和2012年中国西部各省区包容性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综合得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下运用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协调度较高,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复合系统包括能源、供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等六大系统,六大系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发展,为城市的生产、社会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利用灰关联熵法构建能源、供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环境保护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核算2000年-2011年能源-交通-环境-邮电-供排水公共基础设施复合系统评价指标可知,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水平自2000年以来稳步提高,但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仍有待于优化。应注意提高供排水、环境保护、邮电通信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尤其应改善邮电通信与供排水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  相似文献   

11.
赵超 《基建优化》2007,28(1):78-79
充分认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状况,协调好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达到资源循环使用目的的集约化社会。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了泰安市2003-2007年的资源节约状况,并计算了节约发展指数与节约协调指数。结果显示,泰安市资源节约发展水平接近弱节约状态,且给出评价期内各子系统先后经历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密切复杂,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始终交织在一起,在相互影响中又互相制约,彼此共同发展。城市空间的变化促进了城市交通方式的不断变革,影响了城市交通的通达性,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影响因素,交通方式的变革又会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变化和发展产生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居住目标作为现阶段城市居住水平发展的标杆,构建了比例协调度模型,并对35个大中城市居住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比例协调度模型对理想协调状态已知的系统内部协调度的判定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居住水平的协调—发展二维综合评价矩阵,提出了城市居住水平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赵永峰 《价值工程》2019,38(26):112-114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以河南省鄢陵县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08-2018年鄢陵县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及二者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鄢陵县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逐年增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也由濒临失调发展为良性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张礼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0):120-123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是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土地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选取影响因子,建立适用于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功效系数法进行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分项评价。通过分析石家庄市近年来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数动态变化及评价指标协调度的大小,发现石家庄市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为石家庄市进一步集约、高效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发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韩伟 《上海房地》2006,(3):37-39
1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现状及特点城市经济系统中,土地发挥着各种经济活动载体的作用,其利用数量与结构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城市交通系统为城市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提供空间,使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运动起来,从而,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土地是交通的自然基础,任何交通系统的设置都必须以土地为依托,土地的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影响着交通系统的布局和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土地价值的实现以交通为前提。因此,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受到城市交通系统设…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通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水平,可以吸引出行者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分担率,改善交通出行结构,从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文章建立了一套评价城市常规公交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20.
刘圆圆  李娉 《价值工程》2012,31(36):158-159
应用区域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在构建相应描述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河北省区域交通和区域经济系统的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最后通过静态协调度、动态协调度定量计算出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间交通与经济两个子系统的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