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进入我国的新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流入我国的规模会更大,外资的来源、产业投向、地域流向和投资方式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新的趋势。为此,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梅芳 《中国市场》2008,(44):72-73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西部利用外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西部利用外资战略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是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重点,战略措施包括:引导外资的投向,外资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确引导外资的使用方向,是提高引进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我国利用外资、技术引进工作一贯倡导的原则。我们应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合理确定外资的投资重点和使用方向,把利用外资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再到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外资已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路走来,我们对外资的认识也是几经波折。学术界对是否需要利用外资,如何利用外资,怎样利用外资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论,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政策、利用外资方式,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外商投资环境,2013—2014年我国利用外资仍然保持了良好稳健的发展态势,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外资质量显著提高、外资结构更趋优化,外资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外资的引进和利用方式呈现新的特点,如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产业结构化以及投资趋势向中西部蔓延等特点。但与此同时,我国利用外资也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以徐工并购案为例,即可分析出我国是否应控制利用外资规模、外资的大量引进是否挤走了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企的改革是否威胁国家安全等困惑。由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将优惠政策与产业结构相结合,对外资实行普遍的国民待遇;地方政府应摆脱外资情结,地区外资政策应统一,各地区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分析、研究和借鉴他们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效益,使外资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有益的。一、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目前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形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援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利用外资增长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进入2OOO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引资额明显回升.统计显示,会年头5个月我国新批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比去年同用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这种僧长势头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财经界(学术)》2006,(9):20-21
因为这个专题和我过去从事的工作直接相关,我在商务部外资司工作将近20年,下面就外资进入和我国经济安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两会”通过的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地讲,今后仍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参与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谈到外资问题上,“十一五”规划明确讲“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外资产业政策的定位分析及配套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95年6月,我国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指导目录》),标志着我国对外资由全面优惠时期进入产业调控时期,是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大转变。利用产业政策引导、调控外商投资,可以扭转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工作存在的若干缺陷(例如外资投向偏重于资本含量少、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地理分布侧重于沿海地区等),使外商投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直接投资也给东道国带来一定的风险。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市场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将呈现新的趋势,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将会面临新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规避风险的一些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建议,以使外资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不断蔓延的“电荒”和国家电力公司实行拆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的刺激下,自2003年以来,我国电力建设投资开始高速增长。持续升温的电力投资,在暂时解决电力不足的短期问题的同时,对电力工业的合理布局和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造成后患。面对如火如荼的投资并购热潮,应科学地制定电力投资规划,保持合理地电力增长速度从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用尽当地救济是处理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纠纷的一项传统而重要的国际规则,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大量新出现的国际投资条约明确将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仲裁作为更重要的解决纠纷的方式,该方式甚至有替代东道国国内解决的趋势,用尽当地救济正面临着存与废的十字路口。作为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入国,中国应当把握“用尽当地救济”的新变化并尽可能利用该规则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环保投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投资是表征一个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在建立环保投资优先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环保投资优先增长所得收益与环保投资一般增长所得收益的比较分析,得出:环保投资优先增长更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并对环保投资优先增长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就业增加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在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观念,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也开始积极参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从外资进入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外商投资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本文就外商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进行客观研究评价,并结合当前情况对今后利用外资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外商对华投资中出现的产业集群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以及进一步吸引外资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技术依赖性增大,集群转移的现象。因此,应转变政府的引资导向,充分利用FDI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以增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黑龙江省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稳步的发展趋势和多元化结构,对俄蒙投资则主要集中在资源领域,同时存在对俄蒙投资的行业与地区过分集中、海外投资经验不足等问题。稳定配套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物流网络均为黑龙江省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继续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施多元化的海外投资战略将会有力促进黑龙江省对外投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探明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化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此背景下从微观企业角度研究融资约束如何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构建理论框架阐明融资约束的提升会制约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但是会逆向促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中的浙江省企业数据在微观上验证了理论推论。进一步地,分样本数据回归表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重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受融资约束制约,而非国有企业、非外资企业和轻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融资约束影响明显。此外,文章通过零膨胀回归和排序数据回归发现较低(高)的融资约束增加了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并加快其投资决策时间,与对外直接投资倾向的影响机制一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延边地区外资利用发展较快,劳务合作领域逐年拓宽,对外贸易健康稳步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是外资利用过于集中、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贸易出口结构单一、劳务合作市场狭小等。面对国家新的《规划纲要》,延边地区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发挥好自身优势,转变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对外贸易通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与劳务合作,以促进延边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外商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当年未按合同出资的比例占40%和50%左右,违约行为相当严重。本文选取8833家中外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运用OLS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外商的投资违约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对我国企业和政府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我国企业更正以往的错误操作,确定合理的合资合作策略,同时有助于政府明确管理合资合作经营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