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红 《现代商业》2014,(3):78-79
在新时期城乡统筹背景下,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空间结构开始出现,并在摸索中前进。本文拟在新型城乡发展空间结构的内涵和特点基础上,来探索城乡统筹背景新型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路径与措施,为促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点滴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的矛盾日益凸显,阻碍了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因此,探索新型发展途径,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我国城乡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讨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最后探究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祝苗苗 《商》2013,(9Z):196-196
本文依次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入手,提出利用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提出“新四化”战略和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镇化已成为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重庆城乡经济和城乡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信息化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带动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农业信息化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创建农业信息化发展长效运营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辽宁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积累加速增长,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需要建立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实现辽宁城乡统筹发展,应更新观念思维、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支持、促进人才流动。  相似文献   

6.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化转型的重要使命和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的济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处于初级阶段。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南城乡一体化建设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需要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7.
温向军 《商》2014,(19):108-108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我党长期执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地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现状,研究探索符合各地情况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促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正>四川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省情阶段性特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全省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以来,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12年末全省城镇人口35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5%。统筹城乡全面深入推进,2012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9∶1,比2010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一、四川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四川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线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形  相似文献   

9.
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直辖十年不懈探索、奋力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当今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已发生根本性动摇,城乡差别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根本改变.城乡统筹势在必行.大庆以油田开发建市立市.多年来形成了以石油资源开采为主导的单一固化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从思想上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从制度上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从产业转型上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从劳动力就业上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就业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1.
论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后30年,我国改革的重点将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我国目前的城乡一体化之所以是单向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关键不仅在于城乡居民户籍分列,更重要的在于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双向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应该尽快消除这种体制障碍,赋予农村居民财产权,发放房屋产权证,将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双向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向以居民消费拉动为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两项重要内容.基于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快速城镇化,城乡统筹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改革、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其中关键是人口问题,核心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出了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鲁钊阳 《商业研究》2012,(10):178-186
在剖析城乡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机理的基础上,本文设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1992-2010年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乡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差异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还受诸如城乡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政府经济政策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税制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佐 《财贸经济》2006,(9):16-21
本文以权威性的税收史料为依据,比较全面、概要地描述了中国城乡税制演变的轨迹,认为中国城乡税制差异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乡税制的统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陈南岳  张琦 《财贸研究》2005,16(2):1-5,38
在简要回顾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成因的基础上,以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为切入点,构建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总量最大化条件下的城乡购买力配置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应用,得出了一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剖析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指出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并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及生活质量水平等方面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长期以来,贵州省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一定的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目前,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对农业现代化、提升城镇化水平、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贵州省应加大力度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完善贵州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积极实施外向型开放战略,制定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利用外部资金、技术和优秀人才促进本地区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拓展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8.
魏婕  任保平 《财贸研究》2012,23(4):17-24
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需求约束,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启动需求的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主因在于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了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差别和特殊性。基于这一视角,提出一个衡量中国城乡购买力平衡与否的标尺,并基于1991—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乡购买力的现状,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城乡购买力仍处于失衡状态,同时仍有诸如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方式差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等因素制约着城乡购买力从失衡走向均衡。  相似文献   

19.
建立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近几年农村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总体来看,目前浙江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存在许多有利因素,建立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已经具备条件。要以政策引导为手段,加快城市商贸流通资源向农村流动;以推广农村连锁经营为手段,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以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为手段,促进城乡商贸服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解决城乡收入过大的问题,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入手,采用统计资料,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城乡收入的关键因素,根据关键因素提出了黑龙江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