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为什么要记账?马祖煌说,主要是父母的嘱咐。他成家前,父母就叮嘱过:"以后成家,要节省过日子,不能浪费。"古语说:"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受穷。"马祖煌觉得记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赋园 《走向世界》2012,(8):32-33
大体来说,古人留下的谚语都有深义,值得后人的深思. "穷养儿子富养女",便是一个实例.它的含义是说:男孩和女孩由于性别不同,内心需求和特点也不相同,因此男孩和女孩不能"混养".穷养儿子,是对男孩意志品质的投资;富养女,是对女孩性情气质的投资.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概述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县区结对子精准施策扶贫的做法与经验:教育扶贫"拔穷根",科技扶贫"去穷势",文化扶贫"变穷貌",产业扶贫"改穷业",健康扶贫"除穷病"。认为: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要做到:做好调研工作,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加强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双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全方位真扶贫。  相似文献   

4.
时事漫画     
《西部大开发》2012,(8):22-23
新"24孝":网友说能做到的不多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包含了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时俱进的行动准则,网络上瞬时掀起了一股关于"孝道"的讨论热潮。有人认为,这样的准则很有意义,因为"百善孝为先";更多的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无奈:因与父母不同城,能做到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5.
一、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 从字面涵义上看、"借""贷"二字的确是历史的产物,其最初的涵义同债权和债务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广泛的运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  相似文献   

6.
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礼仁》)这句话告诉我们行孝道,就是要陪伴在父母身边,不远离父母,如果不得已离开父母,需要告诉父母你要去的地方。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不远游?首先,父母年纪已老,需要子女的照顾。我们年纪小时,离不开父母,需要父母的照顾,他们将最好的生活、情感给予了我们,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给我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在挫折面前,是他们教会我们勇敢面对,他们毫不吝惜的爱着我们。当我们年纪逐渐增大,我们的父母却已经老了,腿脚已经  相似文献   

7.
济南民间有过“破五”的习俗。按过去的说法是:“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自元旦至是日不出门,虽同院合居亦然,谓之忌门。”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水饺,俗称“捏破五”。阖家饮酒吃团圆饭,畅谈年事,忌说不吉利话语。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谓之送年。过去,这一天济南还流行“打五穷官”的民俗事项,这一习俗又叫“崩五穷”:乞丐们面图朱色,身着戏衣,头戴无顶破草帽,装扮成五穷官,手拿大扫帚,挨门挨户扫大门外的地面,曰送穷。人们见此以钱米等物施舍,并以棍棒佯装追打,俗信认为这样可以把贫穷送走。  相似文献   

8.
《走向世界》2010,(22):95-96
【原文】予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释义】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相似文献   

9.
"穷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造成的穷,一种是懒惰穷.懒惰穷,就不能扶."吴桂贤说,自己最看重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我多帮助一个困难孩子,就可能多出一个国家栋梁."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来说,国情更是要求我们积极发展教育产业.人们常说,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应当是"大国办穷教育".由此两者之缘故,一方面是政府在教育投入上在20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的承诺实际上没有实现;另一方面是教育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对自己已经具备的产业能力估计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致使教育办得越来越穷.  相似文献   

11.
刘权 《走向世界》2012,(27):24-26
"现在中国……比前几年好,风气开了……也修铁路。人常说中国是穷地方,究其实不穷……我们盼望的是中国一年兴旺的一年。"90余年前,一个英国浸信会传教士在教外国人学汉语的《官话初阶》一书中,用尚不流畅的白话文如此描述清王朝覆亡后的中国。数年前,他刚刚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济南广智院。  相似文献   

12.
刘德增 《走向世界》2009,(34):64-65
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曰山东嘉祥.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孔于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相似文献   

13.
杨林柯 《中国西部》2014,(16):12-12
<正>5月3日,12岁小女孩玲玲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好,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后在附近的水库中自杀。遗书上说:"爸爸妈妈,我半期考试没考好,我对不起你们,我已经走了,不要找我……"并劝父母照顾好爷爷奶奶……这又是一起"应试教育"的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小小的分数总会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直以来,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建立在分数和升学率上,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也是分数至上,由此形成一种"唯分数论"的考核体系。虽  相似文献   

14.
陆林  段陈 《东北之窗》2010,(Z2):82-84
怕生孩子,不仅在当下的中国,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生得起却养不起"已成了他们的共识,一些生了孩子的父母称自己为"孩奴"。"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所谓"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忽视了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不想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一位中国学者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保险,从7岁到70岁都要让孩子有保证,这表面上看是一种无私的爱,但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恐惧,是对孩子的能力、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怀疑。与中国相比,国外的一些群体中也存在"孩奴",但也有很多外国父母认为,要学会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不要视其为一种负担或投资。  相似文献   

15.
《走向世界》2012,(8):30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自古以来,"穷养男孩富养女"是中国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然而,"穷养儿子富养女"这一家教古训,却被许多家长误读,认为只体现在物质条件上的不同,却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性格、情感、精神的培养……由此,被曲解的"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老板常会拍着你的肩膀说:"好好干吧,干好了给你升职。"小孩子也常听父母说:"这次考试你如果能及格,喜洋洋和灰太狼一样买一个"……这些都是愿景管理的现实反映,其本质是让你心甘情愿地付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些年来,国内年年都有主打词。去年是: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观。今年恐怕就是“和谐社会”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了。如同科学发展观是宏观调控的灵魂一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春节期间,老朋友聚会时,一位老媒体说到和谐时,感慨万千地说,所谓和谐就是要兼顾各社会群体,尤其是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改革的成果尽可能地惠及大多数人,而不能再听任“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态势继续下去。并激烈地抨击了时下理论界“贫富差距不但不是社会不公平的体现,还是历史前进的动力”的说法。他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上大学时,我就表现出有点"不务正业",不大不小地做成了几笔生意。但真正投资理财是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和成家之后。回顾自己的投资理财过程,可以说经历了"三部曲"。从3000元到3万元1992年,我从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管理系毕业后,分配到  相似文献   

19.
自古婚姻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现代社会,即便是自由恋爱时代不讲究"媒妁之言"了,但父母的意见还是要听取的。  相似文献   

20.
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中最科学的记账方法.学习会计基础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借"和"贷",掌握记账规则、试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会计基础,为下一步学习会计学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