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哈尔滨市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消费是带动低碳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文章在分析了哈尔滨市发展低碳消费的优势的同时,客观叙述了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2008年6月9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日本记者俱乐部发表了题为“为实现低碳社会的日本而努力”的讲话。福田首相在讲话中集中阐述了日本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立场与观点,表明了日本引领世界低碳革命的决心和信心,勾勒出日本构筑低碳社会的远景,因此被人们称为构建低碳社会的“福田蓝图”。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表明“福田蓝图”开始付诸实施。建设低碳社会,是日本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能源短缺压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有助于助推日本科技创新。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低碳社会计划正在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现代工业文明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同时它也带来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社会能否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重塑与超越,依赖于一场生态文明"新真理"标准的大研究、大实践。只有逐步解决了人类自身的生态化转向,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从生态化、人文化的政策和制度导向入手,重点支持低碳友好型技术研发与使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低碳产业,才能大幅提升辽宁的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4.
袁维海 《科技和产业》2011,11(11):26-28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是各国应对挑战的主要途径。对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的我国和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安徽省,高碳模式严重制约其未来的经济发展,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必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经济加速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的热切关注.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涉及价值观念、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革命,又是节能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王新  李志国 《特区经济》2010,(10):96-98
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继英国、丹麦等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挪威提出要建设低碳国家之后,日本则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而是欲打造全球首个低碳社会,其实践活动为我国低碳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宋甜 《老区建设》2013,(12):35-36
低碳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江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只有依据自身的优势加快发展低碳旅游,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西发展低碳旅游的环境进行分析,找出江西低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了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实现江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天津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应该从改变发展方式入手,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另外应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财政资金的投入,健全税收和财经政策体系,提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从而使低碳经济在天津市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产业节能减排是中国当前控制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最为现实的路径之一。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产业自愿协议实施经验经验看,自愿协议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萍萍 《中国经贸》2010,(18):18-19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物流的流量也得到快速的增量,从而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自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低碳、绿色、环保口号等,我国政府也做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庄重承诺,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研究低碳物流和减少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履行企业应对社会环境的责任,必将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全球陷入深刻的金融危机,各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产业作为刺激经济复苏、创造就业,借以走出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上述背景下,日本政府于2008年7月提出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并于2009年相继发表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和《2050年削减温室气体80%的规划》等政策草案,力图通过确立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实现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未来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次能源消费大国,煤、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例较高,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受国内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效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碳减排成本远高于我国。《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国际碳减排机制为日本实现温室气体境外低成本减排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带来了项目融资和引进环境技术的新机遇。但是,中日清洁发展机制环境合作的实践表明,国际碳减排机制对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贡献较大,而对我国碳排放量的控制贡献较小。我国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低碳中国中的新疆:地位、挑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露露  高志刚 《新疆财经》2011,(2):41-44,60
自2009年气候大会作出减排承诺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国内各省市也积极参与实施。新疆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份额很少,但资源丰富,是能源输出省份,也是国家的能源基地,虽然目前新疆的碳排放总量不大,但其增长速度和万元GDP碳排放量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在能源结构、经济水平、交通运输和装备技术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因此,本文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提出了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银行发展史是聚合与兼并的历史。然而,战前小规模银行兼并和集约化的过程与战后以都市银行为中心的大型化兼并过程截然不同。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的超巨型银行大兼并形成的三大金融集团鼎立的新格局打破了日本金融界的力量对比,预示着未来日本银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理念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有责任在经营活动中贯彻环保理念。日本企业通过环境经营理念、行动方针及环境经营实践等活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经营体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值得在环境经营方面滞后的我国企业界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对跨国公司的最本质要求就是以低碳技术承担环境责任。研究表明,在寡头垄断市场,不论是在一国封闭市场还是在多国开放市场,只要总收入价格弹性大于总成本价格弹性,跨国公司就能从投资低碳技术、承担环境责任中获益。具体机制是:跨国公司投资低碳技术,以无污染的方式生产,需求量可能下降,但世界市场价格上升,总收入提高、利润率上升、竞争力增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国际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近年来,日本利用<京都议定书>设立的各种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事实上,日本希望通过国际碳交易实现多重战略目标,为本国谋求核心的政治经济利益.在"后京都"时代,日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力图在扩大交易规模的同时,不断拓展碳交易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发展低碳产品出口贸易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经济危机时代,低碳产品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作为较早地实践低碳经济的国家,日本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产品出口贸易,如政府积极地提供财政、信息和外交支持;企业自动地调整出口结构、减少流通环节的碳排放、促进低碳系统的出口以及开展碳足迹认证等;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力合作机制。中国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努力促进出口产品向低碳方向转型。但是目前中国发展低碳产品出口贸易仍面临许多障碍,如低碳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国际低碳产品贸易自由化困难重重等。在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日本银行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银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快速、稳定地提升,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银行产业国际竞争力又显著地衰落。从1996年的桥本内阁开始,日本政府对银行产业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与重建,有迹象表明,日本银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已经不可能重拾20世纪80年代的强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Innography专利检索分析平台,分析全球PVC产业专利竞争态势。通过专利申请量总体态势、专利技术区域部署、专利技术构成及研究热点、申请人竞争态势及部署重点、核心专利,阐明国内企业在PVC知识产权布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