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际案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中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其公司治理表现较好,这为我们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适合进入董事会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诸多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其中的难点。
公司治理结构紊乱,或者运作不规范,无疑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而在目前国内证券市场股权结构仍然呈现出“一股独大”的背景下,尽管管理层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护处于弱势中的中小投资者,但客观地说,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原因,中小投资者权益常常受到侵害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论述了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和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背景,然后对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有利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层面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过度投机因素,有些机构投资者进入董事会层面参与公司治理尚待时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人和社会大众,对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有过高的盈利预期;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对机构投资者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指标,难以引导机构投资者在正确的路线上运行;机构投资者的管理人价值取向扭曲,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适逢《董事会》杂志“金圆桌奖”颁发。为了配合这一主题,我们特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司治理方面资深研究员仲继银先生,为读者介绍美国机构投资者是如何评估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一直陷在一个“得其形而失其内"的低效循环中,长期以来困扰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否愿意参与治理,能起到“头羊”作用吗? 相似文献
7.
8.
大股东治理、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机构股东治理的机制及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机构投资者作为大股东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改革趋同的推动,将使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在分离基础上实现局部的统一,机构投资者因此成为解决公司控制权难题的制度解。 相似文献
9.
机构投资者影响下独立董事治理效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及混和截面数据模型(Pooling Data)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对独立董事治理效率的实际影响.发现引入机构投资者后,独立董事治理效率发生显著的提升,而且在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的样本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后一期独立董事比例显著正相关,从而证实了机构投资者在促进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上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结果的政策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发展机构投资者,从而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变为市场效率的自觉要求,并且由此提高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效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不会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大股东往往都是一股独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即便是进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也丝毫不能对大股东的行为起到制衡作用,也难以获得相应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吴江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7):57-57
根据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权益制度的情况,“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股东权益保护”或“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目前存在两种基本的公司治理模型,一种是“以市场为基础”,强调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模型,一种是“以关系为基础”,强调公众权益的模型。近年来,不论是采用“股东权益”公司治理方法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还是采用“利益相关者权益”公司治理方法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都不约而同地发生了公司危机,公司治理成为世界陆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各种调查和研究结果都表明,良好的董事会文化是促进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构建诚信、和谐的董事会文化是促进董事会决策更加有效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结合辽宁自身环境条件及改革进程,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监督的"独立性-积极性-效率性"逻辑内涵的一致性,设计了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调研数据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辽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总体水平较低,但近年来治理指数呈上升趋势,国有企业治理水平普遍高于民营企业,股权分散公司的治理水平较股权集中公司的低,样本公司董事会规模稳定.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董事会正在悄然发生转变,那些不创造价值的董事会将被无情淘汰长期以来,董事会大多数时候成了"花瓶"或"橡皮图章",董事会治理研究者Ralph Nader笑称董事会是"被戴绿帽子的家伙",他们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管理者犯错。然而,随着欧美国家的一系列公司治理丑闻曝光,董事会在防止股东损失中表现拙劣,甚至是愚蠢,在"股东积极主义"的推动下,投资者不再是"用脚投票" 相似文献
15.
董事会治理失效的行为金融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40年中,我曾经在19个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呆过。我必须悲哀地承认:在很多时候,当我意识到CEO的提议有违股东利益时,我选择了沉默。在这种时候,集团意志战胜了独立性。——巴菲特 相似文献
16.
如果回顾不具备的条件强行开板,这将是资本市场的灾难,投资者除了用脚投票没有别的办法,"这种‘市场化改革’很难说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如果站在一个全球视角来审视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它很可能是这样讲述的。一群投资者投资建立了很大的公司,公司的规模足够大或者需要的管理足够复杂.以至于复杂得超过了这些投资者所能运作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是投资者本身有价值更高的劳动场合需要出席而无暇顾及公司的经营。 相似文献
18.
吴江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3)
根据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权益制度的情况,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股东权益保护或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目前存在两种基本的公司治理模型,一种是以市场为基础,强调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模型,一种是以关系为基础,强调公众权益的模 相似文献
19.
机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层面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过度投机因素,有些机构投资者进入董事会层面参与公司治理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20.
自己盗窃自己,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然而,它却是中国公众上市公司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新近发生的三九赵新先事件,还是过去几年中不胜枚举的此类事件,也无论是成熟美国资本市场的案例,还是转型期的俄罗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案例都证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们盗窃自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逻辑上也是自洽的。从理论上说,只要公司有银行贷款,有公众资金的募集,只要有潜在的环境污染,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就具备了侵害小股东和公众利益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