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春涛  刘贝贝  周鹏  张璇 《金融研究》2018,462(12):138-156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来自境外的特殊且专业的监督力量。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采用Kim and Verrecchia(2001)的方法测度信息披露质量,发现QFII持股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在使用PSM-DID、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法和反向因果识别来缓解内生性后,本文证明了QFII持股与公司信息披露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说明QFII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力量。分样本研究发现,QFII持股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作用对内部治理较好和被“四大”审计的公司更加明显。最后,机制检验发现QFII可以通过增加持股公司的分析师跟踪人数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来改善信息披露质量。因此,增加QFII的数量和逐渐放松资本项目管制有助于改善信息环境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进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8~2016年共计35个季度、被QFII持股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QFII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QFII持股比例、QFII持股制衡度均与被持股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当考虑滞后效应时,这样的正相关关系依然存在。同时,将上市公司按照属性分为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后,发现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QFII持股比例、QFII持股制衡度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2006―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QFII持股对分析师预测行为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QFII持股能够显著提高分析师预测当年、未来一年和未来两年的准确性,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成立。(2)机制检验发现,QFII持股通过吸引更多的分析师跟踪、提高股票流动性、改善信息披露质量来提高分析师预测当年的准确性,并且可以通过改善信息披露质量来提高分析师预测未来一年和未来两年的准确性。本文结论表明,QFII持股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提供指引,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基金持股的集中程度和持股稳定性两个角度,探讨了基金改善其持股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微观行为。结果表明,与分散持股相比,基金的集中持股有助于改善其持股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基金对其持股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还依赖于其持股稳定性,即:在基金持股相对集中的观测样本中,基金持股的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基金对其持股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作用。本文不但丰富了基金持股微观行为的实证研究,也为我国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迄今为止,国外关于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大多得出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其理论支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规定的出台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如何评价,如何提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2010~2015年发表在《审计研究》、《会计研究》等期刊的相关文章为依据,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及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疏理了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倪佳颖 《时代金融》2013,(29):195+200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分离导致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本文从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对管理层持股是否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从而减轻代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会计师》2015,(19)
本文以2011—2013年沪深两市A股276个房地产企业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概念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进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盈利能力、第一大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机构权威性、公司规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利能力、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独立董事比例、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机构权威性正相关,与股权集中度负相关。研究同时验证了公司规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正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财务舞弊问题日益凸显,折射出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本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探究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实证模型,以2010年的沪市A股五个行业板块127家上市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为基础,利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变量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净资产收益率和外部股权集中度对公司出具内控自评报告有促进作用,公司规模和销售增长率的影响显著,控制权性质对内控信息披露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5-2018年深交所A股主板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具有负面影响。在股权质押背景下,国有企业相比于非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更高,同时规模大的公司比规模小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更高。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外部监管,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二是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作用;三是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控股股东在加强内控的同时有效激励公司管理层;四是保护非国有企业,制定有效政策以降低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西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研究了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测度方法,包括DI值与Cook统计量的计算,并通过政府部门的公开数据,探讨了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政府部门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逐年提升;(2)社会监督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3)审计监督能够发现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利于提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本文的研究将可能有助于决策部门制定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并引导公众、媒体、审计机构等信息使用者识别政府部门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与数据合理性,便于其作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2.
13.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11~2015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基础数据,采用比率分析法从不同板块、不同行业、不同交易状态、不同公司属性和不同地区等角度对信息披露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对应分析法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以为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监管部门确定监管重点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绩效和风险两个视角探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机理,并构建三级、四类、由16项指标构成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测度体系,以2009-2017年68家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熵权评价模型计算银行信息披露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实证分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在发展非利息收入的过程中信息披露质量反而下降,风险视角的解释力度大于绩效视角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强制披露范围扩大到未参加内部控制规范试点的主板上市公司。本文以2011-2012年两市未参加试点的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强制披露前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报告的信号传递效应出现衰减;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深度增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具有一定可靠性。但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结论的可靠性仍然较低。这一结论为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提供了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不例外.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社会对企业起到监督作用.内部信息披露还能够稳定市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基础作用.由于一些原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的不是很完善,导致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稳定,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依据,结合金融监管对银行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ICIDQI),对2011年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评估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差别大,呈现出制度变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筹资渠道,也给不法企业在资本市场敛财以可乘之机.文章从财务信息质量披露角度出发,结合新能源的行业特征,提出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实证检验得出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增强市场透明度、强化投资者保护的宗旨,新《证券法》进一步收紧了大额持股披露规则。但大额持股披露规则自创设起就与敌意收购有着密切联系,过严的大额持股披露义务会产生遏制敌意收购的副作用。敌意收购本是资本市场的健康常态,在我国却一直被妖魔化。立法应该扭转对敌意收购的局限认识,从平衡收购方和目标公司管理层利益的角度,对大额持股披露规则进行重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