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出于经济复苏、经济安全等方面考虑,为保持本土企业竞争力,占领中国市场等方面的需要,于近十几年间在对华投资规模、投资领域以及具体战略选择上都不断进行着调整。这些调整一方面促进了中日贸易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了发挥日资的正面效应,我国应完善法规、优化投资环境;加强中日两国政府之间的沟通;加强对日本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看重熟练劳动力: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战略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看重熟练劳动力——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战略变化秦风鸣投资趋势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在90年代前5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3倍,且增长的势头不减,这得益于地区性贸易自由化的正面影响、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市场导向的政策及对廉价劳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郑功 《新商务》2004,(4):36-37
被日本政府认定的提供投资手续信息的统一窗口——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通过调查大批在华日资企业,对中国75个开发区或城市的满意度做出评价。根据该机构上海代表处所长丸厦丰二郎公布的这份评价报告,浙江的投资潜力十分看好。报告称:“2004年,日本企业对浙江投资金额预计将超过上海。”浙江将成为日资关注的最佳之地。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投资着眼于长期,一旦在国外办企业就希望尽量长期维持下去,在生产运转正常后也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努力降低成本,日本人认为,合资如结婚是一辈子的事。美国在国外投资则着眼于短期收回投资,投资企业一走上轨道,美国就往往把经营托付给当地人,如果出现问题,甚至会撤销合同。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朱树淼 《国际贸易》1995,(3):13-15,8
一、日本亚太经济战略的演变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化经济的实现,用了100年时间。在这期间,日本一直奉行“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明治维新以后的20年里,日本在原先幕府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借鉴西方经济的新经济体系,使日本的工业化基础逐渐得到巩固,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发展更快,到20年代末期已成为工业化国家。此后,日本重工业蓬勃发展。二战以后,日本仍然没有放弃“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在美国占领的改造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很快结束了战争后的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4.
<正> 美国、日本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对外投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和资本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美国遂步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输出国。日本虽为后起  相似文献   

15.
1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大大提高,“走出去”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然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本对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起步时间和规模、投资目标、竞争优势以及投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起飞阶段,大型跨国集团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投资竞争也不断激烈。作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日本也加入了争夺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通过对日本汽车企业在华投资历史的回顾,研究投资战略,进行分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除了增加先进的经验,还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同其进行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不仅是 中日资金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和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也呈现突飞猛进之势,对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更新换代,促进沿海开放型经济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同时,日商的对华投资增幅也在我吸收外国投资国别、地区统计中位居前茅。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企业早在50年代,就雇佣美国人利用个人的关系和影响,为其谋取利益,直到1983年才有人提出注意日商此种活动。但以后多数美国人还不以为然,说这种论调是庸人自扰。日企业以高薪雇佣美退休退职高级官员,为日本企业利益游说;在新闻界、学术界培植代理人,斥巨资收买政府和民间的“思想库”,1990年至少超过5亿美元;发动依靠日公司的美商为日效劳,不惜工本在美大学和企业中寻找利益代理人。日企业游说活动,对美的政策和立法产生有利于日企业的影响,成为日商在美竞争致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