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贸易引力模型是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以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实证检验和贸易潜力分析得出: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及制度安排(APEC)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变量;在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和贸易发展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当前应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禀赋。深化国内贸易,同时积极调整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2.
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互有不同,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香港的出口贸易潜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内地与香港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4.
对于影响云南与东盟贸易的因素,我们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云南的经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速度与规模令世人瞩目。以2000-2010年期间中国和14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为样本,采用加入自由贸易协定等变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各因素对我国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国(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文化以及贸易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促进我国同贸易国(地区)的贸易流量,而距离对我国贸易流量的阻碍作用仍然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的“FDI—贸易关联”——基于中国数据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贸易引力模型对哈萨克斯坦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经济规模、距离、铁路运输是影响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目前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潜力已较小,需开发新的增长点来带动中哈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截面数据,构建了中国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与3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距离、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口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存在着显著性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笔者利用1996年~2008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度差异对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成正相关关系,制度差异平方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成负相关关系,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成倒u型,但前者通过显著性检验,后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实证研究了制度差异的子指标对我国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建议:短期要提高人们参与政治过程的程度和媒体的独立性;加强监管、防止过度监管、减少坏政策的发生概率.长期则要提高政治稳定性、杜绝暴力;提高政府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能力;提高人们遵守法律和执行合约的程度;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国际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及贸易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惠贸易安排对农产品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农产品贸易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越大,农产品贸易越小.中国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不足",潜力巨大;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中的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贸易潜力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00-2009年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并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区域贸易安排的"服务贸易效应"展开了经验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区域贸易安排"对双边服务贸易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区域货物贸易安排"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缺乏统计显著性。(2)"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对双边服务贸易流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南北型"区域服务贸易安排的"服务贸易效应"超过了"南南型"和"北北型",而且非对称性的"南北型"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最显著,将双边服务出口流量提升了73.71%-76.81%。(3)"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大致需2年时间逐渐释放,表明区域服务贸易安排的"渐入期"要小于区域货物贸易安排(约10年)。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形成了新的生产分工形态。生产阶段分工的形成引起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显著变化,其中最大的特征是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在设备、家电等生产阶段易于分散的产品领域,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更高。生产阶段分工的发展还带来同一产业内的贸易、地区内贸易的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钟子建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4)
由于中国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市场早已出现饱和状态,蔬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蔬菜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虽然中国蔬菜出口的绝对量很大,但与其他蔬菜出口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蔬菜产业出口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日本作为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吸收了中国蔬菜出口量的40%左右。因此,研究中日两国的蔬菜贸易可以为双边蔬菜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内地与香港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韩国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和智利、阿根廷成效差异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政策环境、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与外部环境差异等等;东亚由加工装配活动成功向加工贸易活动转变,而东南亚成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后向联系和技术溢出方面的差异;中国大陆的加工装配活动是成功的,已在增加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国际收支和技术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沿海地区加工装配产业在比较优势将消失的趋势下,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并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东亚地区社会信任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是解释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不过一般认为华人社会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但WSV的调查数据证明不仅华人社会,而且整个东亚地区中那些在近40年经历了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中都有非常高的信任度,这种信任也是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尽管至今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国际标准的贸易效应,但我们对实际情况仍然了解甚少。以ISO9000标准为代表对国际质量标准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借鉴了引力模型,将各国ISO9001:2000/2008标准认证企业数量作为贸易条件参数。实证结果表明,出口国和进口国ISO9000标准认证的增加都有利于促进出口增长,这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这意味着,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ISO9000标准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正面作用远远超过了认证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加工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基于VECM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1983年~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FDI(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环境污染的数据,通过建立VECM模型以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加工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FDI的流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的环境压力,短期两者的因果关系不明显;而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加工贸易都在相当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以跨期最优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以中国贸易收支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1999-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FMOLS估计方法,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贸易部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对中国实际贸易余额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强劲;中国非贸易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实际贸易余额负相关,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非贸易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会显著减少该地区的实际贸易差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提升对中国实际贸易收支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加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调节中国贸易收支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