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快速发展的医保体系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但其对需求的释放效应仍缺乏准确估计.基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2010年的追踪数据,分别以健康体检、两周患病采取措施、两周患病就医和应住院未住院四个指标作为卫生服务利用的代理变量,运用面板Probit概率模型估计医疗保险体系对各维度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发现医疗保险全面促进了老年人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卫生服务利用,分别增长5%~20%不等.应进一步扩展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整合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2.
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实地调查数据资料,选取老年人一年内是否住院作为衡量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水平的指标,对我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采用logit回归,先从总体上分析各个要素对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城乡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差异、贫富程度、职位等级以及社会保障因素。并且,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的不公平是造成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不均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和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察人口结构和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医疗覆盖面和医疗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从城镇和农村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储蓄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城市居民储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呈显著负向影响,医疗保险覆盖面对城镇居民储蓄呈现不显著的影响,对农村居民储蓄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对城镇居民的储蓄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起到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作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降低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对降低高储蓄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总体上发展速度很快。在高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不平衡。本文从需求的角度,运用灰关联分析法,探求各种需求因素对商业医疗保险的影响程度。将有助于合理地认识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并为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道德风险是保险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但是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尤为严重,主要来自于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机构以及"医患共谋"三方面,原因主要在于第三方支付效应、价格补偿效应和医疗伦理的异化等。文章认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与群体,既存在着与其他群体相同的道德风险,又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队伍。近年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的分析,探究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合理分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偏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根据“谁获益谁付费”的费用分担原则,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是医疗费用的分担者。我国可以在总筹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相应提高个人筹资比例,降低企业筹资比例,以寻求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1年10月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为样本,通过构建Pr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对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满意度以及医疗保险推广方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户籍、学校所在地区、专业、性别、年级、月平均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却不明显。研究为我国城乡医疗统筹、"全民医保"的政策实施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养老问题上所体现的在经济保障和精神保障方面的养老安全感,关系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的现状并不乐观。基于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养老保险显著正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安全感,这一结果具有稳健性,说明有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比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养老安全感。分群体回归发现养老保险对男性和低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女性和高龄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是非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样本微观数据,分析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现状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分布特点,探讨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状况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医保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身体健康状况"及"社会公平感"两个中介变量产生。为了提高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要从加快城乡医疗保险整合的步伐、完善医疗保险的补充项目以及提升医疗保险给付水平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制度的公平性,同时提升医保的可及性、有效性,从而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达到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纵向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从覆盖范围、筹资方式、补偿方式、资金收支情况等方面横向比较中日两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探讨中日两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优缺点,为我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算城乡居民长期护理需求以及构建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发现: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赤字,因而医保基金支出占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额的比例不应超过20%,但是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来维持制度的运行,在该模式下最大财政负担比不超过4.67%;依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威胁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安全,在当前医疗保险制度下应该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13.
如发生不符合安徽省城乡医疗救助病种限制的大病或慢性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时,而产生的城乡医疗救助"夹心层"是安徽省现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的一个制度漏洞。对"夹心层"实施医疗救助,是填补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漏洞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新农合可通过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诱导需求来影响参合农户医疗消费。当CHNS调查数据排除掉新农合逆向选择问题时,道德风险和诱导需求则共同决定了参合农户医疗消费,那么,系统地研究新农合道德风险对参合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就可以间接推导出诱导需求对参合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农户因参加新农合而降低了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导致患病率略有上升,医疗服务需求小幅上升;另一方面,农户因参加新农合而能够及时就诊,其避免小病拖成大病所降低的医疗消费量,相当于农户因新农合承担部分医疗消费而增加的医疗消费量,由此可知,参合农户增加医疗消费的幅度较小。因此,大幅上涨的医疗消费归因于医生诱导参合农户消费更多医疗服务,并且诱导需求主要发生在医治小病(门诊治疗)领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的层次体系完善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整合和体系完善的关键。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层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主体、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的相互协调,其中,政府主体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体起补充作用,个人主体则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文章分别对三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及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完善三者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以"三驾马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但是各制度分立运行,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应逐步缩小制度保障水平差距,加强制度衔接。分析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覆盖范围、筹资方式、资金管理和待遇水平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两项制度衔接的三个关键点:从根本上打破参保人员身份界限,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统一基本医保经办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提出,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以城市发展为主导转向为城市、农村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和建国后人为政策制度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就要调整相关政策,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化经济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欠发达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存在着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增收乏力,乡镇一级管理水平和技术相对滞后,以及个人账户收益低且不具备流动性等问题。结合贵州实际,应从五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有序地建设与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培训,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网络;建立以乡镇为中心的综合人力资源数据服务平台;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制定激活流动性的相关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养老服务合同纠纷日渐增多,主要分为人身类和财产类两部分。究其原因,养老机构资质欠缺、老年人及其关系人认知错误及现有法律、行政法规的缺乏,致使双方的义务不明确。合同义务有约定与法定、给付与附随之分。养老机构与入住老年人及其关系人的给付义务分别为依约提供养老服务、配备合理养老服务资源、健全个人档案和及时支付养老服务的费用。双方附随义务主要为告知与协助义务。除此之外,安全保障是养老机构特有的附随义务。  相似文献   

20.
机构养老服务合同具有履行的继续性、期限的不确定性和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养老机构具备一定的资质,可以中办并成为合同主体,也是缔约主体。因老年人民事行为能力和费用支付能力的不同,该合同主体与缔约主体有别,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既是合同主体,也是缔约主体,否则,合同主体不变,缔约主体则是老年人的关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