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纪鑫 《开放潮》2005,(2):73-73
提及鲁迅,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杂文,那如投枪、匕首般的杂文:同时,读者心目中的鲁迅,也是一副怒目金刚的形象,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也更有一些研究鲁迅的学者将他称为“惯于以阴暗心理推测中国的将来的人”。其实,抱有这种认识的人们只见到了先生的一个侧面,而忽略或者说忘却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充满了悲悯情怀的另一面。怒目金刚、横眉冷对是鲁迅的表面,他那深藏不露的,便是大慈大悲的对民族、  相似文献   

2.
张炜 《走向世界》2011,(34):92-92
鲁迅当年其实把今天的许多奥秘都说尽了。鲁迅的伟大就在这里。他的书三四十年前印得跟“宝书”一样多,结果引起了后来的反弹,有人反而不想再读了,其实这与鲁迅先生无关。不读鲁迅的书可是个了不得的遗憾,因为鲁迅谈到的好多文坛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是从人性的幽暗切入的,大多都能言中今日,人性中的许多问题过去和今天都差不多,表现出来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资》2009,(9):83-83
一个作家的影响力不在于他有多少文章入选语文教材,在于他有多少想法,多少句子、语词为活着的同胞及子孙所沿用。鲁迅作为作家的影响力,因为时间的原因,尚不能与屈原、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及唐宋八大家相比,因而中小学教材删减鲁迅的文章,虽然不会抹淡鲁迅作品应有的光芒,也不会由此减弱鲁迅的影响力。但对热爱着鲁迅的读者来说,难免会产生失落感。  相似文献   

4.
陈华 《魅力中国》2011,(14):290-290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的翻译家。重视读者及其艺术接受是鲁迅创作活动和文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文章从翻译目的、翻译方法、语言创三个方面来论证鲁迅对读者的关照。  相似文献   

5.
赵靓 《魅力中国》2010,(25):179-179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之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而鲁迅在表现这一深刻思想内涵时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强有力批判。鲁迅赋予了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灵魂,借他的口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本文就从文本出发浅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忧虑和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唤醒了长时间笼罩中国民众的沉睡心理。而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则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种反传统的文化内涵,强烈地反映出了他强烈的爱憎情感,对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更是被深刻地表达。也正是在这种新与旧的文化冲突中,鲁迅先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情结,从而使《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更加具有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李睿 《魅力中国》2013,(19):110-111
鲁迅的小说中的个体孤独是绝对的.这些孤独者在他的小说中以一种决绝的生命个体存在,他们不被理解也找不到任何同类,有些是被孤独的,有些则是主动选择孤独的,这些孤独选择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反现代”的思想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些孤独者个体生命的析出来观察孤独作为一种“反现代”精神的存在实质。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鲁迅的翻译活动从1903年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开始,到1936年译成了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第一章为止,历时32年,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和鲁迅的一生都很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爱国之情使得他们都意识到孩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不同的出发点和对拯救孩子所能达到的成效估计使得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鲁迅认为首先使国民觉醒,改变国民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梁启超认为应改革落后的教育,用先进的教育制度挽救孩子。由于对国民性的不同理解,使得在拯救孩子、发展青少年一...  相似文献   

10.
康彦芝 《魅力中国》2010,(9):142-142
鲁迅小说《故乡》成功的运用对比、白描手法,通过赏读进一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王玥  李翀  邱玥 《魅力中国》2011,(18):107-107
鲁迅的小说《离婚》虽不及《祝福》、《伤逝》那般出名,但是也是鲁迅笔下的得意之作。其文中,女性主义,反对封建礼教,独特的叙事视角的文章的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12.
和而不同:鲁迅与左联的合作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左联的合作状态可以概述为“和而不同”。其总体倾向为“和”,以共同目标为基础,反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血腥统治;具体表征为“不同”,鲁迅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左联决策层存在着分歧与斗争。这种状态取决于当时的现实条件,是鲁迅在面对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左联的历史缺陷、处于两难境界时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史红华 《科学决策》2008,(10):112-113
周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与扶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左翼作家。周文毕生的小说创作都在继承并发展着鲁迅的部分因子,在人物形象上,塑造出底层民众的形象,寻求解放的女性形象和小知识分子形象,重现了鲁迅笔下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情境。同时,以韧性战斗的精神大胆反抗“吃人”的封建思想,秉持“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执着于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涂翠平 《老区建设》2008,(20):45-46
《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从“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迅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字特点来探讨鲁迅作品中文字的温暖,以求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鲁迅文字.在鲁迅创作的这本《朝花夕拾》当中很明显的情感倾向于主观意图的表达,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对过去美好回忆深沉的爱意,而并不单单是一种现实生活流水账似的记载.一是迟到的爱情对鲁迅的熏染;其次是渐渐年长使回忆充满温馨;再次,文人对社会的无可奈何,使鲁迅缅怀那些已经失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6.
那时有人传言,说看见鲁迅在日本东京的街头和他的日本妻子在街头散步,还带了一个孩子。鲁迅母亲一听,马上就想办法给鲁迅接连去了好几封急信,理由是“母亲病重”。孝顺的鲁迅赶紧把身边的事情处理一下,就回到绍兴。他一回家母亲笑盈盈的来迎接他,家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象。  相似文献   

17.
张宇 《魅力中国》2010,(33):120-120
《啊Q正传》可谓是鲁迅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国式农民的典型代表。阿Q是一个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意志品质的人,他永远无法融^人群中。因此,阿Q注定以悲剧收场。阿Q完全沉浸在自己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写的阿Q不是为了大家荼余饭后笑料,而在这背后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用心去解读,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是“轰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它对于我们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会令你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声音     
《首都经济》2012,(4):63-63
我们正考虑按照原貌修复,查找历史档案,找到当年鲁迅居住的房子照片,将这里作为重要历史信息承载地加以保护。—面对各地对名入故居的“保护性拆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近8表示?西城区政府决定暂时不拆除鲁迅故器。  相似文献   

19.
一个伟大人物的光辉形象后面,往往也同样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文章从鲁迅个人的生活、情感的角度出发,剖析他的孤独与烦恼,无奈与凄凉,以便读者能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一代伟人——鲁迅。  相似文献   

20.
葛辉 《开放潮》2005,(5):i011-i012
走在绍兴鲁迅特色街上,空气中满溢着臭豆腐的香味。这是从鲁迅祖居对面的三味臭豆腐店里飘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