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资并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外资并购的背景分析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含证券市场)逐步开放,外资将更易进入国内相关市场。外资并购有助于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从国家有关部门近期出台的系列法规中可看出外资并购的步伐会加快且国家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如《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商购买中国国内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标志着外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并购我国的国有企业。1995年7月,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商事会社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了北旅股份总股本25%的非国有法人股,成为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首例。2002年下半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定,解冻了一度暂停的我国对外资并购国企的政策,确立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合法  相似文献   

3.
去年年底以来,《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法规和办法相继出台,外资并购的制度性障碍被排除,外资不仅可以并购上市公司(含国有股和法人股),还可以并购国有企业(包括大型国企)以及民营企业。在8月19—20日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主办的“2003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高层论坛”上,商务部经贸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表示,中国近两年来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但是以并购方式实现的FDI却只占到了总额的5%,这与世界上…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后,许多人认为新一轮的外资并购即将蓬勃展开。然而通过分析本《通知》,可以看到外资并购仍存在相当障碍,今年出现外资并购热潮尚有困难。  相似文献   

5.
廖未华 《经济师》2004,(6):29-30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外资并购国企已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点。外资并购在对国有企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其中 ,最不容忽视的是外资并购国企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文章分析了外资并购国企的特点、动因及其在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并提出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200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巨大调整,外国投资者从已有的合资、合作方式,逐步向国际广泛采用的跨国并购方式转变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步伐,适应人世后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我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以外资并购为目的的政策法规,使外资并购有法可依,并逐步进人了实际操作状态。自2001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股权定价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博弈模型,揭示了外资并购国有股权时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还探讨了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其它各方的参与对国有股权交易价格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获得几点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外资并购在中国:现状、障碍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期以来 ,外资开始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私营企业进行资产收购或股权收购 ,现在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迅猛发展之势。文章对外资并购在我国的现状、障碍及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娄雄 《经济咨询》2006,(5):28-29
一、外资新政策的出台 2006年6月以来中国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入关注的新政策:6月27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该规定赋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拥有撤消外资并购行为或修改并购方案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经济视角》2003,(4):27-28
我国吸收外资将从“合资时代”、“后合资时代”进入“并购时代”。 外资并购,渐成热点 2002年8月,赛格集团向三星康宁出让部分股权,三星康宁将成为赛格三星第一大股东,其所持股份占公司法人股50%,赛格三星有可能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并购第一股。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国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勇 《资本市场》2002,(10):54-58
<正> 加入WTO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经开始转向通过跨国并购国企吸引外资上来。利用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借助国际并购浪潮,促进外资参与国企的改组改造,推动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将对盘活国企存量资本、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整合产生积极影响。外资并购国企政策环境逐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受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等因素影响,外资对华直接投资的  相似文献   

12.
跨国并购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权多元化的改革方针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改革目标 ,决定了吸引跨国并购是改造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但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在为我国带来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网络和新的理念 ,增强竞争能力 ,提升产业结构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新时期外资政策的同时 ,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高正 《资本市场》2005,(1):68-70
<正>2004年11月25日,东北上市公司抚顺特钢发布了一 则提示性公告:根据公司第一大股东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 知,东北特钢和抚钢集团拟向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转让所持有的抚顺特钢全部股权。 公告同时披露,东北特钢、抚钢集团与晋煤集团三方已 于2004年11月21日签署《东北特钢、抚钢集团与晋煤集 团关于公司收购重组工作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东北特 钢和抚钢集团拟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共持有公司股份合 计39672.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6.29%)全部转让给 晋煤集团。晋煤集团受让股权后,将承担抚顺特钢优质资  相似文献   

14.
当前,跨国并购已成为在新的理财环境下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形式。然而,在我国,外商跨国并购后的财权得不到合理配置,已成为外商在我国跨国并购重要的制度障碍,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中,探讨外商跨国并购国有企业财权配置,以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积极利用跨国并购,引导和管理外商在我国跨国并购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海外商人来我国投诉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直接投资并购国有企业,如两年前香港中策集团在福建泉州首开与内地国有企业共事一揽子改造的先河。随后,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外商也涉足中国,使这种“外资并购”现象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这一动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在剖析其原因和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良策和完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刘兆云  王敏 《生产力研究》2004,(10):79-80,183
中国大规模的引进外资 ,利用外资 ,是国企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的创新 ,本文从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出发点 ,分析了外资并购的动因 ,结合外商在华投资的现状分析了外资并购的投资取向 ,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要抓住外资并购的机遇 ,充分利用外资 ,负担风险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振兴自己的民族工业 ;引进外资 ,强化自我 ,打造企业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迎来外资并购的热潮,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并购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是推动外资并购的外在因素;实施品牌战略、低成本进入市场、整合资源、分散经营风险进而获得更多利润这些内在因素也激励着外资企业的并购活动.分析这些动因对我国企业的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外资股权并购最为频繁的一年,外资更看重对河南产业龙头企业的股权并购,他们并购的几乎全是河南的工业名片。眼下,这种并购仍然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着。向外资出售国有资产和国有股,充斥着挥之不去的隐忧。  相似文献   

19.
法人股拍卖市场作为资本市场中股权转让的方式,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2001年11月初,《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相继颁布,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在外资并购和引进境外投资者有了政策依据,《通知》的第3条规定,向外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学术界、政府、企业对外资并购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已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中国政府对外资并购的政策也日趋宽松。但是据统计,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只有5%来自跨国并购。大量内资企业翘首以待,而大批外商"站在门外"举棋不定,这是由于外资并购在中国还有许多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规范外资并购活动,使外资并购朝着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