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是传统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但是,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金融性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偏离预设轨道,异化问题较为突出。农村信用社异化主要表现为股权异化,经营方式异化、经营目标的异化。法律是规制农村信用社异化的基本工具。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机制,以乔正农村信用社异化现象,为三农问题破解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2.
对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变革,其合作金融性质已经异化.我国要重新培育农村合作金融,农民创造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启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谌赞雄 《武汉金融》2002,(11):15-18
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问题 ,对于在当前进一步理清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思路具有全局和先导意义。本文认为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的追求盈利、商业化经营以及股份制管理倾向等与“合作制”原则背离的异化现象 ,都是其为了适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作出的符合经济规律的自我调整。同时指出 ,是否坚持“合作制”并不构成衡量服务“三农”有效性的必然前提 ,并建议将重点放在对农村经济和金融问题的一揽子改革上 ,通盘考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韩国产业银行已经历了政策性金融从建立到异化再到异化后回归的过程。本文从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出发,以韩国产业银行为案例,分析政策性金融的异化与回归,探讨政策性金融的定位问题,从而为深化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厦门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之政策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试验区是金融改革乃至经济改革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在厦门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不仅有助于提高厦门及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升福建对台资的吸引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广的范围内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本文对在厦门率先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就该试验区建设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及政策安排等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遭遇了种种困惑,也面临着挑战。合作金融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合作金融的存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生产力不发达资金短缺的经济环境、规模较小自我雇佣自我管理只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和社员自发自愿的组建方式。严格地从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来讲,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我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当前的合作金融与我国的经济环境也不相适应。股份制取代合作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后,对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运行与监管,需遵循风险为本、审慎监管的国际规则。银监会明确,通过十年的努力,促进合作金融机构真正实现机构性质根本变化、公司治理整体达标、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资产质量持续稳健、人员素质总体改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本文通过审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分析与审慎监管的差距,针对问题及症结,提出需要采取分类与分步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目前对合作金融认识上的不足和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城乡信用社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笔者认为,严格地讲起来,在我国城乡信用社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城市信用社按国家银行模式来办,农村信用社实质上也是作为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而存在,合作金融未完全按合作制性质来运作,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农村合作金融是日本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也决定了合作金融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从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已经进入合作制和股份制混合治理阶段。目前我国农信社的企业化改革方向也是逐步向股份制和合作制发展,如果改革成功将建立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合作金融主体,此外中国农村的民间金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改造成合作金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建立农村合作银行问题韩雷自从1994年出台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农村合作银行以来,农村合作银行是什么性质的金融组织?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是不是还要坚持合作金融的改革方向?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是不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措施?一直是人...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几经改革,但仍存在大量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迫切需要改革重组农村金融组织,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合作金融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运行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日益出现异化的趋向。产权制度的缺陷、管理体制的混乱、法律规范的缺位、合作文化的缺失使得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步履维艰。以社区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农村合作金融异化问题,从管理制度、组织形式、合作环境等方面重构农村合作金融基本制度,有助于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发展权和外部发展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已历经60载的发展,然而始终没有形成成熟的制度框架、发展模式:发端于建国初期的农村合作金融,最终彻底异化为农村商业金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过大起大落,最终在1999年被全部取缔;2006年开始兴起的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至今,艰难发展、问题频发。本文着眼于推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在过去6年里,天津生态城充分发挥在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和创新中"先行先试"优势,在意愿结汇和跨境人民币结算两大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中新两国金融合作日趋紧密,天津市可以抓住机遇,将生态城作为深化中新金融合作的重要载体,在设立天津市深化中新金融合作工作小组、充分发挥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政策效应、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领域积极探索,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打造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合作列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并提出要建立区域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却并未对建立的途径进行具体论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金融监管法律协调有着一般和特殊需求,一般需求来源于被区域金融合作放大的金融风险,特殊需求则源于"一带一路"覆盖地域范围广、国情差异大的实际。而通过对目前全球典型的欧盟模式和东盟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欧盟一体化程度较高,采取了"软硬结合"的治理方式;而东盟一体化程度较低,采取了"软法"治理模式。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特殊需求,本文研究认为"一带一路"的区域金融监管法律协调宜采取东盟模式。  相似文献   

16.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必将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化而掀起高潮。本文首先分析了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然后探讨了其对区域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制约,最后提出推进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对策,包括建立高层次、有效的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采取分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建立区域性金融市场,打造区域金融信息统一平台等。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日金融合作,对推进双方经济金融发展、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中日金融合作在东盟"10+3"等多边区域合作的框架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两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有待进一步扩展。深化中日金融合作应把握"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创新思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三大基本原则。具体看来,中日两国可继续推进多边框架下的金融合作、加强两国货币金融政策协调、深化两国金融市场的合作、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真正实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4年出台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农村合作银行以来,农村合作银行是什么性质的金融组织?建立农村信用社是不是还要坚持合作金融的改革方向?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是不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措施?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讨的问题。一、农村信用社现在是什么情况?要先弄清情况,然后才能谈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本文基于农户借贷行为的基本次序,从借贷成本的角度对友情借贷、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户友情借贷全面放开的基础上,我国农村应建立并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朱广其 《济南金融》2008,(10):64-66
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和谐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户金融互助合作是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金融制度安排,它对于优化农村金融制度具有明显的基础性激励作用,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和正确方向。推动农户金融互助合作,需要政府调整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路径和调动农户金融合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