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如何在区域产业集群内推行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中的优点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关键在于政府,并就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珠三角、苏南、温州3个区域品牌演进过程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区域品牌演进的一般特征,提出了区域品牌构建的一般模式.研究认为,区域品牌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区域要素整合为基础;建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和产业价值链升级,提高品牌经济质量是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要素整合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有效的要素整合创新机制是区域品牌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华商标》2006,(5):55-55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达,永康五金、温州电器、大唐袜业等在全国都已颇有名气,地域名称已成为产业品牌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区域块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创新区域品牌载体,在全国率先开展“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工作,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杨度 《中国纺织》2007,(3):114-121
在这个时尚产业悲观主义盛行的年代,已经很难找到让我们兴奋的话题了。品牌太多了、消费不景气、顾客更挑剔而嬗变了、外贸没法做了、门槛更高了,无数的坏消息逐涌而来,令人窒息。然而,关于“区域品牌”的话题却犹如悬崖上的一枝独秀,那么地令人着迷。区域品牌通常所指的区域总是代表着其在某一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为区域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与赞赏。  相似文献   

5.
区域品牌靠什么走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物质资本和精神文化,在不同地域催生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服装产业和服装品牌。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根据各地产业集群特点。对我国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10个市(县)、29个城(镇)授予的地域服装品牌称号外,在多年市场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连服装名城、上海国际服装都市、宁波服装加工名市、北京国际服装文化中心、温州瓯派服装基地,以及汉派服装、杭派服装等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服装品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语言。一种写意区域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已成为各地域的品牌形象和区域名片。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及其实证分析方法--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雯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2):61-62,66
目前产业集群理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根据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轨迹,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产业集群理论;然后对当前衡量产业集群的两种方法--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以区位商方法对广东省不同时期的主要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广东省具有集群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商务部主管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立项,全球品牌论坛提供智力支持的重点课题一一中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暨“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发布会,于2008年6月13日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发布会上,瓦房店轴承产业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据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绍朋教授等6名专家,将与瓦房店市携手,对该市城市品牌进行定位,共同把脉问诊产业集群以及城市品牌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推出城市精神名片,推动该市走品牌发展的道路,为该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列而夯实根基。  相似文献   

8.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日,山东省工商局出台《关于加强集体、证明商标工作促进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加强集体、证明商标培育、保护工作,促进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制约温州模式发展创新的内在局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论是从新世纪初期,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还是从温州模式自身发展创新的要求来看,都需要温州模式有一个实质性的发展提高,但温州模式所具有内在局限性正制约着这种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温州模式区域文化的局限性、产业集聚的内在缺陷、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温州模式发展的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实证研究中国不同区域间消费者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的差异。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市场分为时尚之都、相对成熟区、新兴区和老少边穷区四个细分市场.然后研究不同区域间消费者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性水平较高的区域.象征性和体验性价值对促成品牌忠诚起主要作用;而在现代性水平较低区域.功能性价值成为品牌忠诚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的多样化消费行为.对企业制定差异化品牌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区域品牌而言,中国区域品牌的发展缓慢,国内学者认为对区域品牌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在区域品牌领域,较少有学者以具体的研究对象分析塑造区域品牌认同的要素和区域品牌认同的作用。基于消费者视角,以自我一致性和感知质量为起点,选择天津地区的区域品牌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共356位学生消费者,探讨研究区域品牌认同的前因变量以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自我一致性和感知质量对区域品牌认同的形成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区域品牌认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根据结论提出区域品牌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提高自我一致性和感知质量构建消费者区域品牌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探究品牌延伸的成功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品牌延伸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成功的品牌延伸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品牌延伸策略的驱动力以及不当的延伸策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从产品、消费者及企业自身的角度入手,对品牌延伸的成功因素做出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国际市场环境中,品牌老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品牌老化的实质在于品牌资产的流失,品牌老化问题的解决根源是重新建立品牌资产。根据创建品牌资产的相关步骤,品牌老化可以从品牌定位、品牌营销组合、品牌传播等方面进行诊断和改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汽车领域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汽车市场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其中代表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崭露头角,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中国车市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中国车市的品牌力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大品牌占绝对主导的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如何应对?关键在于提升品牌力,打造强势品牌。就如何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力,作者从品牌定位策略、渠道构建策略以及品牌国际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消费者效用的品牌权益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品牌权益是品牌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现有品牌权益理论的基础上,以品牌战略营销为导向。以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从消费者效用的角度研究了品牌权益的价值源泉。建立了基于消费者效用的品牌权益模型,探讨了品牌识别系统、品牌的感知效用空间和品牌行为及品牌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建立、维持、利用和提高品牌权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科技开发不是自主创新的目的,而是创建品牌的手段。只有创建新的品类级品牌,我国才能在过剩的市场竞争中摆脱价格竞争,进入良性循环。为此,本文对品牌的经济学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品牌品类度,采取精确的品牌策略,厂商不仅可以获得盈利的短期均衡,而且可以获得持久的长期均衡。而要提高品类度,关键是采取与对手品牌所在品类相反的分异方向,这就需要在自主创新战略中.实施以品牌品类创新为导向的品牌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家居服企业在品牌文化构建中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品牌文化构建的必要性,指出家居服企业在品牌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家居服品牌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深入调研,比较分析国内外服装品牌的成功运营案例,探讨适合国内服装企业品牌发展的运营模式,为服装品牌的建设与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指出服装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状况,制定合理的策略、步骤,不断建设、提升自身品牌。  相似文献   

20.
品牌竞争力战略的全球化定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品牌竞争力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我国品牌竞争力全球化矛盾的二元性,认为结症在于国家政策机制和企业战略机制的双重缺陷,继而初步提出我国品牌竞争力战略的的全球化定位:一是整合企业层面品牌竞争力实现其内涵式发展,二是整合产业,区域,国家层面品牌竞争力的实现其外延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