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本市场》2014,(8):107-110
<正>4月初,美联储首次对外公布了其政策分析所采用的宏观模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引起市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美联储此次的大胆举动,与近年来不断推动货币政策信息透明的努力是一脉相承的。美联储主席耶伦很早就开始强调信息沟通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她认为,由20世纪早期的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创下的"从不解释、从不申辩"的央行行为模式已经成为历史。而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引导市场预期,本身就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大规模资产购买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进退中,这一点就变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考察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及其构成、货币政策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急剧膨胀的央行资产、大量投放的流动性必然造成将来通胀压力,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何顺利退出,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是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SVAR方法对欧央行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欧央行货币政策对我国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欧央行利率政策与我国物价水平存在正向的同步效应,欧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Granger成因.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共同应对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二是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朱海斌 《经济导刊》2013,(11):10-10
<正>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其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申了中性货币政策的立场。央行表示,短期内既不放松也不收紧货币政策。我们认为,这是信贷宽松退出的开始,并且将延续至2014年目前央行主要通过信贷和流动性政策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信贷增速的放缓归结于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非银行贷款部分,但是信贷增长仍高于名义GDP增长很多。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信贷宽松退出",而这一现象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一大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工程的发展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会有所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轧瑛 《经济师》2005,(10):249-250
如何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决策者的意图,成为关系到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的重要问题。文章联系工作实际,分析了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央行财务实力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动态面板数据Sys-GMM模型实证研究了2002-2012年14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央行财务实力与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及操作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对货币政策调控确实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以资本水平衡量的财务实力有利于央行控制通胀,以盈利能力衡量的财务实力有利于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央行财务实力较弱会显著约束货币政策操作。因此,中央银行应着力增强财务实力,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资本观察     
《资本市场》2004,(9):2-5
<正>周小川:央行在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央行一直在争议中保持着独立,其货币政策也保持着稳定,而稳定的货币政策又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过程中进行着微调。尽管央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还仅仅是相对独立,更多的决策还需要国务院最终定夺,但观察家看到,央行在多方利益集团对政策决定的博弈过程中,实际已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这个局面是国内学者和  相似文献   

9.
央行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着围绕央行各项活动所的资金来源结构和资金使用配置情况,通过其发展变化可以透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手段、方式和调控力度的变化,将这些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相比对,对于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如何修正至关重要,因此构建合理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对于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金融运行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修正的BGT模型,实证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以及央行在面对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金融体系变迁等情形下,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及其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意愿结售汇制度的实行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央行的货币自主性得以加强;在开放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动受国内外利差、资本市场溢价、货币政策及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影响。面对这些国内外冲击,央行进行了央票冲销或调整准备金率等的反向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1.
所谓货币政策的退出,是指金融危机中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包括低利率状态的结束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工具的回收两个部分,前者具有传统紧缩的概念,后者主要指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涉及到在危机中由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使用造成央行持有的大量证券,以及相应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过度储备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12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分析其实行效果已成为当务之急。归纳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演化史,分析了该货币政策的特征,并总结了其实行效果与面临的挑战。稳健货币政策的运行方式是逆向操作的相机抉择。该货币政策难以对CPI进行精确的控制,难以有效抑制经济过快发展。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央行应当增加基准利率调整频率,并减少对央行票据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外汇储备这一变量加入包括汇率与资产价格的宏观经济框架中,以最小化央行的损失函数为目标,得到央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并结合中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优先考虑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其次考虑汇率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政策溢出效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大都基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角度,较少有探索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检验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否为美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并构建了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了非线性影响,第一,中国央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影响幅度较大,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影响幅度较小;第二,中国货币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幅度最大,在经济萧条时期的影响幅度次之,在经济平稳时期的影响幅度最小;第三,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适中;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适中。  相似文献   

15.
王馨苹 《时代经贸》2010,(12):155-155
由于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回顾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表现为上半场格式化、下半场匆忙频繁,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将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央行推向风口浪尖。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基本确立。2009年11月11日,央行表示我国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很好地抑制了经济危机的蔓延,并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健康运行。鉴于此种形式,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有待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央行通过主动的货币政策沟通管理预期,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综述不同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沟通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沟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完善货币政策沟通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特别是美、欧、英、日等央行.截止目前,对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效果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但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方向以及程度进行的事先估计。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此,本文主要在公众通胀预期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和测量的方式,分析通胀预期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而后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论述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及其传导机制,并讨论了央行是否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进行有效控制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损害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为缓解本次危机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主要央行推出大量以信贷宽松或数量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危机中受损的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弥补,加强了各国央行的合作力度,有效缓解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本文将集中研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效果,并总结对我国的启示,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深入理解美联储即将采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