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姚县昙华乡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把昙华从一个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乡变为彝族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强乡,既有必要,也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2.
昙华乡位于大姚县境北部,距县城44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乡总人口7190人,其中彝族6228人。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昙华,历史悠久,民俗独特,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祥地。彝族传统节日插花节名声远播,彝族文人高香映的摩崖镌石、拉乍么古墓群的浮雕技艺精湛,形态逼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彝族民俗文化,是昙华最具魅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阿细是我国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区,阿细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既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举世著名的欢乐的阿细跳月和被誉为创世纪史诗的《阿细的先基》,又在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敬老方式,它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地处南华、姚安、牟定三县交界处的南华县龙川镇岔河村是一个彝族聚居区。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有1538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9.6%。因居住两河交汇处故名岔河,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彝族歌舞、服饰、刺绣及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良好,景色迷人、物产丰富。  相似文献   

5.
巍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唐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现存的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道教名山——巍宝山,鸟类迁徒的要道——鸟道雄关。巍山还是国际河流——红河的发源地,是全国800多万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巍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相似文献   

6.
自然环境的限制、文化提取和宣传力度不足、文旅融合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有效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内涵,积极推广宣传,培育文化接班人,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庆旅游兼具文化性与地域性特点,文化是其内核,地域是其空间。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经历官方办节二十余载,已然成为推动凉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旅游品牌,是传统节庆旅游的成功典范。然而,面对传统节庆旅游市场的相对有限性和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可持续问题仍然值得思考。从场域视角出发,办节地点与仪式场所是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可持续的关键要素。保持办节地点、仪式场所的相对稳定,延续传统节庆旅游核心场域的场所精神,将有助于推动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杂居村落中的选举竞争表现为以民族支系为情感导向的行为选择,民族支系作为村庄治理结构影响着村庄自治的运行。本文以广西马村为研究对象,以族群认同为视角,考察民族支系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表现,分析导致村委会选举中民族支系竞争的原因,构建村民自治法治语境中各民族支系竞争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9.
民族杂居村落中的选举竞争表现为以民族支系为情感导向的行为选择,民族支系作为村庄治理结构影响着村庄自治的运行。本文以广西马村为研究对象,以族群认同为视角,考察民族支系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表现,分析导致村委会选举中民族支系竞争的原因,构建村民自治法治语境中各民族支系竞争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二)封山护林、禁伐森林树木、禁火烧山、植树造林碑(计14通) 15.官渡区《小麻苴彝族村乡规碑》,位于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乡小麻苴彝族村,于清康熙甲午五十三年(1714年)中秋月谷旦由小麻苴村阖村百姓人等同立。现存小麻苴彝族村龙树庵镶嵌中殿墙上。碑文记述了小麻苴村订立乡规五条,其中第五条规定:“凡有树木不得践踏。如有违者,罚香油二十斤,线香一万柱,贡奉三宝。”  相似文献   

11.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3月6日,石林风景名胜区以其举世罕见的岩溶峰林地貌奇观,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全国首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作为彝族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也拥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通过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分析,对于协调其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与人文景观的开发、控制高峰期旅游容量以及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彝乡纪行     
农历二月初二,是南疆彝族人民的传统节目——花脸节,当地彝族群众都要杀猪宰羊、供奉神灵,保佑来年家家致富人人平安,彝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要抹一把锅烟灰,相互抹染——打花脸,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邪,传统的节日让彝家山寨欢歌笑语,似过年一般。  相似文献   

13.
1、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99年共有武定狮子山、永仁方山、楚雄紫溪山、禄丰恐龙山、牟定化佛山、大姚昙华山、双柏白竹山、元谋士林等“七山一林”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州近10年来相继建成了元谋人陈列馆、禄丰恐龙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等处人文景观,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和武定狮子山牡丹园被列为世博会分景点,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被列为云南省旅游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圣钟 《中国农史》2006,25(2):12-21
目前对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历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针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传播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时期主要农作物种植趋势是地域范围逐渐扩大,但过程相对缓慢;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的种植与传播较经济作物更为广泛;清代是凉山彝族地区农作物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外来作物在凉山各地始种时间有先后,不能笼统地界定其传入凉山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金阳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边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全县幅员面积1588.23km2,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贫困农业县。受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牵制,金阳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是有名的“三苦地区”,瓶颈制约突出、历史欠账巨大、发展相对滞后,是凉山州首批四个国贫县之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人口达150多万,彝族聚居地区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彝族农民对科技兴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的关注。彝族聚居地区要搞科技兴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集中起来就是:第一,气候条件差。多数彝族聚居地区地处边远高寒山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使农业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第二,人的素质低(?)由于历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走进宝华镇拥政村,浓烈的彝族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座“照壁”向客人展示了“彝族打歌”和“跳菜舞蹈”独特风情。傍晚时分,新落成的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上,忙碌了一天的汉子们跳着粗犷豪放的民族舞蹈,妇女们随着男人的舞蹈和着清幽的小调,绿树掩映,笙歌悠扬,这个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到处充满欢歌笑语。  相似文献   

18.
大姚县桂花乡桂花村委会自必左、上坪、味尼乍、叭拉、俄佐恶、耳子地6个自然村属彝族聚居村,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整合各方项目资金441万多元,彝族群众积极筹资投劳,打基础、兴科技、培产业、增收入、建机制、抓管理,使广大农民牢固树立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强做大了核桃产业、畜牧产业,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域,无论从村镇分布的广度,还是发展的具体形态,在中国的彝族地区均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民族特色村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典型建设模式的研究,并在思考当下凉山彝族村镇发展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富有彝族特色村镇的建设模式,希望能从不同视角,对拥有不同类型及资源特质的彝族村镇发展进行探讨,进而以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的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彝族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和物质基础,彝族对森林的利用程度较高,森林的生态利用和物质利用共同促成了彝族的生存和发展。森林利用与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属不易。彝族在森林利用中的护林思想协调了二者的关系,将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化为统一。彝族对森林利用与保护聚焦于林人共生,彝族森林利用中护林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林人共生。林人共生思想在用林与护林中得以实践,这对当今的森林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