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林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高煦照 《农业经济》2007,(12):10-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江苏作为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有可能也有必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前提。要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进一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农”应该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并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促进公…  相似文献   

5.
论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特征.文章分析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发展民营企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业保险怎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发展农业保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必要举措.农业保险的功能决定了农业保险可以在多方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主要方式:一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也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有8亿多农民、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逐步实施完成,决不是一哄而上、搞运动、下任务就能完成的。下面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关于发展生产,农民增收,农村教育,农村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感到很有必要重视农村的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一、坚持创新思路,用新思维启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信息化不仅建设任务重,而且建设的难度很大,要扎实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就必须  相似文献   

11.
这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是近些年来所发有关加强土地管理文件中覆盖面最广、规定最严格的一个重要文件。文件从执法、规划、补偿安置、节约利用与收益分配机制,到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共5款25条。《决定》也可以说是为了防止“三个暂停”结束后出现反弹而作出的硬性规定,对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土地管理与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次《决定》与以往相比,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一是强调了土地征用审批的决策权。《决定》明确指出,土地征用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这就削减了县、乡、村干部在土地…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国地政管理史上一个耀眼的金秋。10月22日,国发〔2004〕28号文件熏即《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印发,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的重大改革措施;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决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促进节约用地,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国情、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地政管理深化改革的大幕,在这个秋天拉开了。细细品味温家宝总理的讲话,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当前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一、充分认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央印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并专门下发了中央8号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纲要》的学习纳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计划,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农发行各级行党组织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县支行副行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结合实际,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把握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行动,努力开创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7月25日颁布施行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旧办法”),旧办法在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切实保护耕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修订后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从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角度着眼,增强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作用。从操作层面来说,只有将新办法中的有些问题加以明确,有些关系加以厘清,才能保证具体工作中预审流程的顺畅,进而达到预审目的。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预审工作的实践,试对新办法做如下解析。什么是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旧办法第二…  相似文献   

16.
1986年颁布实施的《渔业法》,是新中国渔业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它把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渔业发展方针和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为基础,十多年来,中央和省两级人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500多个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渔业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按照《渔业法》确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一支拥有3万多执法人员,1000多艘执法船艇的中国渔政执法队伍,使我国渔业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有力地促进了渔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1999年与《渔业法》实施前的1985年比较,全国水产总产量…  相似文献   

17.
“责任心是安全之魂”,天辰化工公司把企业的责任心与员工的责任心有机结合,提出了“对国家财产高度负责、对员工健康高度负责、对经济增长高度负责、对区域环境高度负责”发展思路,本文阐述了该公司在推行“四个高度负责”,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做法与实效。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目前存在着一些有代表性的“冷”“热”不均现象,本文对这些现象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视野下的《土地管理法》修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物权法>施行后,<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物权法>是以不动产(其中主要是土地)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规则体系,其施行无疑会对同样以土地为调整对象的<土地管理法>造成重大影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应秉承公法与私法合一的理念,厘清法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权主体和私权主体地位,分别修改和完善相关规则,全面贯彻<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称的“征地”主要限定在土地权属的永久性变更,即国家利用公权力,为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与补偿的行为,也称国家征收。探讨征地制度的伦理定位是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实践理性的边界。近年来我国征地问题上之所以矛盾频发越演越烈,一个重要因素是征地制度中的伦理定位偏差,催生了征地中的非理性和非合理化行为,直接挑战了主流良心、社会公理和国家目标。21世纪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必然对土地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探讨征地的当代伦理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的征地伦理定位,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