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同格局的"土地红利"开发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土地红利"释放形式,还影响着城镇化行动主体的动力能动性,进而制约着城镇化绩效的特点。通过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红利"开发模式影响下的城镇化绩效对比研究,指出不断加深土地市场化程度和构建制度化的"土地红利"分配的博弈体系才是适应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土地红利"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土地抵押融资,成为地方土地财政的"升级版"近日,有媒体报道,84个城市土地抵押融资达8.7万亿元,此数据尚未证实,但引人注目。土地抵押融资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负债问题的一大关注点。《国土资源公报》等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土地抵押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地方政府对土地抵押融资日益重视甚至依赖;而《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数据,持续反映了土地违规抵押融资问题日益普遍,几成地方政府"通病",少数地方还"病"得不轻。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讲开头就说"1982年《宪法》一条规定:城镇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简单的几个字,在最高的法律层面确立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影响深远。先不说后面的影响,这等到城市化、工业化如火如荼之际方可尽显"英雄本色"。这一讲还是先讲1982年《宪法》到现在的《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迅速进入到了快速城市化阶段,而快速城市化与快速经济增长互为因果,成为我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及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方面,土地生产要素的紧缺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最大的"门槛",耕地保护因此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土地资产的暴涨也引致了房价暴涨等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改革"土地财政"、强化城市增长管理、抑制城市蔓延则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土地财政的研究,一般都是把地方政府基金预算里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狭义的土地财政收入来加以定义。这一定义存在着夸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个计算狭义土地财政规模的定义,即"土地财政纯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广义的土地财政收入"的度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1999-2013年)广义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做纵向的历史考察,又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做横向的结构分析,还对每个省份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做具体的、纵向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土地财政在1999—2013年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省份目前各自处于三个发展阶段的某一个阶段上,因此在土地财政的发展和升级方面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和定位,决策者应该重视土地财政发展对于区域之间收入不平等程度可能进一步拉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土地计划管理的本质是政府"自上而下"运用公权力对土地开发权进行配置和管理。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土地计划管理制度难以平衡公平和效率,同时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需要制度配套。未来通过改革土地计划管理制度,将有助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转型和服务优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与现行土地制度十分不协调,造成众多土地问题纠纷.在外生型城市化[1]中,政府也能通过设计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提高土地征用中农民的福利.而"土地换保障"给予农民在土地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之间一个自由选择权,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的城市化机制,这不仅延续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缓解了因土地征用出现的政府和农民关系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张博 《价值工程》2010,29(5):244-245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土地整理工作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本文笔者对滨海新区土地整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针对滨海新区土地整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规范和指导滨海新区土地整理工作具有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绩和问题,可以简要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出现了三大变化;二是引发了三次圈地热;三是导致耕地保护的"两大冲击波。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出路,是土地的"二权归一"。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国家农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土地则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材料和物质基础,土地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土地经营制度已逐步显露弊端。农业人口减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形成土地抛荒现象。农业用地分散、零碎,不宜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抗风险能力弱。  相似文献   

11.
土地有形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规范了土地交易行为,招拍挂出让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国土资源局积极化解土地遗留问题,并卓有成效地培育和加强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形成了一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储备、一个"龙头"供应、一个场所交易、多种形式竞价出让的格局,土地交易行为不断规范。北海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北海发展大局,致力于化解土地遗留问题,培育和建立土地有形市场,在发展中消化疑难,使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2.
"小产权房"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在土地使用、建设和出售程序、所有权归属上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处于不合法的尴尬地位。笔者从"小产权房"的现状出发,对其反映出的房地产供应、二元土地所有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部分城市建设"新城区"过程中出现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8,(13):64-66
随着新增建设用地供求关系陷入瓶颈,存量土地的收储和开发利用成为必然趋势,深圳"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的提出,为存量土地收储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存量土地收储的面临的困境出发,梳理和总结"整村统筹"这一模式的运作流程、主要特征,从而提出对存量土地收储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8月31日,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来讲,将会是个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是协议出让土地的大限之日。自土地"4号令"出台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历着一场洗牌过程。而自今年4月底以来国家一连串的关于土地的通知和意见,就如同催化剂,加快了这一过程的速度。面对8月31日的大限和这一连串的土地政策,北京的房地产业将何去何从?今后的发展走向如何?为此,本刊三位记者采访了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部分开发商,请他们谈谈对此次土地政策的看法、土地政策对北京房地产业的影响,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改革始终无法回避中国集体所有制作为地权结构基础的发展走向论证问题。做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观点忽略了土地的权利属性前提、历史与逻辑前提和地权发展的价值前提,中国终将会以"土地国家所有+做实使用权+做虚所有权"的方式来回复土地的私权属性。在土地国家独占基础下,需要对发展权的权利设置和土地承包制的运行逻辑进行着重论证,由此来夯实土地流转改革的应然性地权构造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水平,唤醒沉睡土地"第二春""节约集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是国土部门新时期的核心任务。围绕于此,安徽省安庆市国土资源局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措施创新同步,以"四有"推进土地合理利用,打破土地利用瓶颈。"有抓手",强力推进"三清"针对安庆市的土地利用问题,自2013年10月10日至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土地"三项清理"专项行动,以  相似文献   

18.
实现土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监管,让管理的人"管得明白",用地的人"用得清楚"2012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安徽省合肥市为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巡查试点市。目前,合肥市已经从政策、制度、技术、操作等层面,建立了有效的土地供后监管长效机制。土地利用"双向约束""双向约束"机制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的重大创新。"双向约束"机制即对项目用地单位和政府同时约定责任。对用地单位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新出台的北京市政府4号文进一步压缩了可以进行协议出让土地的渠道,今后,主要的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将通过招标、拍卖与挂牌的形式取得土地的开发权。近期,业内关于"招标、拍卖与挂牌是否会带动房价的上涨"的争论尤为激烈,更有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北京的土地交易将经历很长的半透明时期",这些忧虑的态度明显是多年来土地暗箱协议出让所引发的后遗症,因此政府的  相似文献   

20.
从立法到行政,都集中体现保护土地权利、注重土地权属管理的特点根据国土资源部安排,9月10日至27日,笔者参加了"中瑞地籍管理综台培训项目"第二期瑞典培训。在瑞典接受了瑞典制图、地籍和土地登记局为期18天的地籍管理综合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