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浙江要突破资源“瓶颈”、环境“瓶颈”两个关口,实现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王东祥 《浙江经济》2005,(11):10-13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浙江要突破资源“瓶颈”、环境“瓶颈”两个关口。实现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作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耗、低排、高效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  相似文献   

4.
刘炜  李岩 《辽宁经济》2010,(8):86-87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它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在我国已经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5.
王新富 《理论观察》2005,(6):177-178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在农牧业方面则有所不足.农牧业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在农牧业方面则有所不足。农牧业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传统的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其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这种模式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承载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毛光烈 《宁波通讯》2005,(10):10-1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以追求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目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共识初步形成,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资源消耗减量化逐步推进,以提升技术装备为抓手的清洁化生产日趋扩大,以设施共享和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进展。但是,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也处于探索之中,如干部中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尚未根本确立.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怍体系尚不健全等,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管理机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尽可能少的养护资源和资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本源上要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更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  相似文献   

14.
影响国内企业实施生态经营决策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杨先碧,2005)。使用尽可能少的原始资源,尽可能循环利用二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少地排放废弃物,这就是生态经营的理念。企业是否生态经营,与资源的利用、企业规模、三废排放成本、产品研发、政府监督等密切相关,文章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只是简单的节约,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要依靠科技支撑。近年来,中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开发节约型洁净产品,研发尽可能少用或免用自然资源的人类必需品,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新型企业。研究这些企业技术创新八大新战略,对于我们的企业未来发展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幅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建设:基于杭州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平 《浙江经济》2010,(11):57-58
建设生态城市是加快城市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型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优势,以生态环保型经济这一全新的模式来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环境,从而创建城市的生态文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而推进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云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把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提高到战略和国策的高度,对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森林资源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等方面提出的许多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促进了当时环保事业和国土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发展,同时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与指导思想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海西”,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