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正当防卫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的利益.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内涵和外延,对于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保护合法利益,维护法律尊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入手,重点论述正当防卫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2.
试论特别防卫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超 《黑河学刊》2006,(1):89-91
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应从概念、特征以及同一般防卫权的区别入手,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特别防卫权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对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逐一做分析。特别防卫权是法律赋予防卫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特别防卫的一种权利。  相似文献   

3.
司春燕 《魅力中国》2010,(33):50-51
正当防卫这种行为的基本特点从外表上看,似乎具备刑法分则某一种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最本质的属性,相反,它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正当防卫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爱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确的运用,可以有效而及时地制止和预防犯罪,如果行使不当,就会危害社会,形成犯罪。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法理学的视界和方法,阐述了正当防卫的内涵及其法律本质、正当防卫正当性的多维度释义、正当防卫构成要件与其正当性、特殊防卫行为的正当性问题.指出正当防卫的重要特征是:行为因排除社会危害而适法且正当;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是:存在不法侵害事实、确有应予维护的法益、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针对不法侵害者、防卫适当.这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间内实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还没有结束的持续状态,明确了不法侵害的开始和结束也就确定了正当防卫的时间.那么,什么是不法侵害的开始和结束呢?  相似文献   

6.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规定了防卫过当等内容,在合法与非法的一线距离之间,如何把握防卫的尺度,对于公民合法维权无疑具有积极的认识意义.在我国现阶段,正当防卫的立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应当严格把握其适用条件.因此,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紧急避险在我国刑法中同正当防卫一样是阻却性违法事由,规定行为人在遭受现实紧迫危险之时,可以采取损害第三者较小合法利益来保全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紧急避险中的危险,我国刑法理论界并没有对其作条文式的明确规定,本文从国外刑法相关理论出发,重在探讨我国相关理论争议和对国外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娜 《魅力中国》2010,(23):159-159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主要为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但理论界同时也认为还包括自救行为、正当业务行为、法令行为等。与国外相比来说,国外的违法性阻却事由研究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能够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我国的违法性阻却事由的研究和运用似乎略显薄弱,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外国的理论观点,取长补短,构建完整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体系,使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主要解决不同年龄人刑事责任的有无问题,同时也包含了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从宽处理的内容。由于刑事责任年龄涉及到刑事责任的有无,因此,为了防止出现错案殃及无辜或者放纵罪犯,就需要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准确认定一个人的年龄,以防止出现错案或放纵了真正的罪犯。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是97刑法增加设立的罪名. 刑法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正当行为理论研究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有关自救行为的研究却难觅芳踪,两者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对于自救行为的合法性、构成要件等在理论界一直都众说纷纭。也正因此使得司法机关对于自救行为的适法性有着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比、引证等研究方法对自救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自救行为的概念定义,又从成立条件方面较详细地分析了自救行为的构成要件,最后对自救行为法律的构建提出构想,希望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在立法上规定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特殊防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理解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存在极大的争议。该款增设的特殊防卫制度,直接涉及司法实践中争议最大的防卫界限问题,是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康阳 《魅力中国》2014,(7):36-36
共同犯罪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犯罪形态.在犯罪构成、犯罪种类以刑事责任方面有其特有的规定,我国内地刑法和香港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具体立法方式和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祝捷  王罡 《特区经济》2005,(4):237-238
<正>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  相似文献   

15.
网络领域中采取破坏著作权技术措施的行为严重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其他侵犯著作权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修正)均对规避技术措施行为进行规定或者完善,体现了从严打击此类侵权行为的政策导向。对提供规避技术措施行为而言,社会危害性较直接规避行为更大,在民事侵权领域其应当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一项独立侵权行为,在刑事犯罪领域可以作为独立的犯罪实行行为来认定。在追究提供规避技术措施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应当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从主观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客观上犯罪数额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等方面考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刑法理论认为,行为是刑法的根基,犯罪是一种行为,在犯罪构成理论里,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行为不仅是连接犯罪构成诸要件的纽带,而且也是刑事责任理论赖以建立的支柱。因此,研究不作为犯罪问题,必须从研究刑法上的行为着手。  相似文献   

17.
王准 《中国城市经济》2011,(5X):278-278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单位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而国家机关能否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存在不少争议与困惑,本文则认为国家机关不宜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并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18.
雷鸣 《西部大开发》2011,(1):140-141
在单位犯罪中要做到正确适用各种刑罚,应根据单位犯罪的特点,查清犯罪情节,确定各主体的刑事责任,并将刑法总则中刑罚适用的规定和刑法分则中单位犯罪法定刑的规定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做到量刑适当。  相似文献   

19.
丁华宇 《特区经济》2010,(7):243-245
在对中外税收犯罪比较评析的基础上,我国的税收犯罪在立法模式应当采取附属刑法的模式;在罪名体系上,应当调整关于自然人与单位实施逃税罪的刑罚配置,扩大抗税罪的犯罪主体,增设税务代理人逃税罪;对于发票犯罪,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来构建罪名;在刑事责任上,应当取消死刑、限制无期徒刑、少用自由刑、增设资格刑、普及财产刑。  相似文献   

20.
杨洁 《魅力中国》2014,(9):323-323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由于我国刑法没有就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特别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作出总则性的规定,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我国刑法学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定罪量刑也往往引起极大的争论。明确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法律属性.是十分必要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的构成要件、先行行为和成立条件等方面,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