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关于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提供了一个一般性分析框架,将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领域的众多研究成果统一在该框架中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清晰呈现了其理论发展脉络。首先,本文在基本模型中探究了该领域内学者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增长率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公共投资规则以及最优与均衡转移路径等。然后,通过逐个放宽基本模型的假设,本文考察了主要结论在扩展模型中是否依然成立。具体而言,本文分别在公共资本具有拥挤性而非纯公共产品性质,公共资本折旧率内生决定而非外生给定,公共投资同时以流量与存量形式而非仅以存量形式影响私人生产以及存在多级政府而非仅一级政府的假设下,对模型结论进行了检验。本文探讨了这些更反映现实的假定对结论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进而指出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包含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并把公共资本投资分为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结论是,两种形式的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都可能具有正效应也可能具有负效应,取决于民间经济主体消费跨时替代弹性大小。其次,我们利用向量自回归分析框架,对我国1978—2004年间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实证分析。结论是,我国两种形式的公共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更为显著,而政府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较小,且在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对我国今后科学制定财政政策和选择公共投资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姜涛 《经济与管理》2012,26(7):24-28
农业增长离不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技术不可分性、低排他性、不可贸易性等特征,因而应当主要由政府的公共投资来提供。运用1994—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耕地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是不断递减的,但由于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公共投资增多、农业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原因,农业总产值仍稳步提升。农田水利灌溉、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和农村电力等方面的公共投资都能推动农业增长,但由于各项投资的边际影响不同,需要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研究还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投资能够明显缩小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龚昕 《经济论坛》2009,(15):48-49
为防止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计划4万亿建设投资,上海也计划5千亿工程投资,这些都有相当一部分投于基础设施。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这笔投资将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性条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的基础设施良好,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改善投资和消费的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化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升级,相反,如果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或者不合理,会限制经济水平的提高。本文将在对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与政府公共投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投资作为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 :公共投资通过直接的资本形成和间接对私人投资的刺激 ,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投资支出进行实证考查与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近年我国经济生活中投资量的分析,探讨了投资的度量界线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今后我国应该采取的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也使地方政府专项债被赋予了扩投资和稳经济的重要角色。本文运用201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地方政府专项债与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即地方政府专项债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当地方政府专项债水平超过一定值时,地方政府专项债水平的提高则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2)地方政府专项债有助于强化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对地方科技创新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对社会保障及就业投资和节能环保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北京等7个城市的1 489份调查问卷分析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问题,发现制约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公共投资最主要作用是引导战略产业成长,公共投资最应该投向的领域是“科教文体卫”等公益项目,公共投资与GDP最合适比例应在10%左右,公共投资最应该发挥的是社会福利效应等,并提出提升公共投资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均衡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作者在公共投资的产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的新认识,着重对公共投资理论进行了介绍。对我国目前情况下公共投资领域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础设施总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投资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与供应投资对产出具有较大、持久的正影响,时滞也相对较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与供应投资对产出的正影响更大,并且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投资也具有较大的正影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这些重要特征,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时机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两部门增长模型,通过参数化和数值模拟估算了我国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及公共资本拥挤性、资本利用效率和外部性对税收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资本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改善;基于福利最大化视角,应对劳动进行补贴,对资本减税;公共资本拥挤性强化了资本所得税的减税效应,但不利于福利水平改善,对劳动所得税减税效应影响不大;公共部门资本生产效率和公共资本外部性对减税政策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资本性支出分权、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建立一个财政分权框架下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最优公共资本投资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我国全国和省份经济数据为基础对本文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我国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不尽合理,全国和地方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比重明显偏低;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公共资本投资事权划分也欠妥,资本性支出分权水平明显过高。这些结论对于我国今后财政政策的合理调整、政府间事权的科学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与劳动、技术一样,都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已被众多学者所认可。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又有公共资本和非公共资本之分,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1990--2003年的数据,测算了公共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499,贡献率达到了45%,都比非公共投资要高。可见,为了合理利用公共财政,应注重对公共领域或部门的投资,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使其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借鉴Dipankar模型,将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产品生产和基础设施生产函数中,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在保持用于产品生产的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将引进的外资更多地运用于国内基础设施的积累,有利于产出的进一步增加.对我国的实证检验支持了这一结论.我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而需要将外资更多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公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予以客观评价,是实现政府稳定经济增长职能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中国学者对于公共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效果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比较,希望从中得出一些测算我国公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效果的普遍结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投资手段,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超前发展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实现奇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利用1978—2011年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存在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道路、港口、供水等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此有过很多定性的研究和论断。新古典增长理论,从索洛模型到拉姆齐增长模型都没有将基础设施投资或者说政府公共支出单独考虑在模型当中,而将其与其他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