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竹岚 《老区建设》2014,(16):14-15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立利益主体,其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在尊重地方政府独立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动机及利益博弈,探讨政府间合作模式,以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娴 《开放导报》2013,(1):88-90
本文以边境贸易为视角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GMS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各个阶段,并探讨了旅游国际合作对边境贸易的作用,分析了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合作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边境贸易视角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国际合作对策.  相似文献   

3.
公共卫生支出属于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界定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文章对2004-2010年间全国31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地方财政公共卫生支出的因素及效应。研究表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和与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财政分权对公共卫生支出具有很小的负面影响,政府规模的膨胀程度、人口结构与财政公共卫生支出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鹤 《世界经济》2006,29(10):59-68
本文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迁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不同入手,提出了一个基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行为的中国经济转型理论框架,试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地区市场化进程不一致的现象,以及试点、增量、渐进等改革特征加以解释。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通过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讨论了地区经济结构和财政分权形式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机制及渠道,指出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将取决于财政分权下该地区生产资源的分布状况、地区产出的期望值及其波动性、地方财政边际收益以及财政留成率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勤 《亚太经济》2004,11(1):29-32
近10多年来,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快进展。在21世纪,中国与湄公河沿岸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吴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8):27-29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劳动份额快速下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广泛的关注,文章从财政分权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在财政分权的激励和约束之下,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晋升的目标,弱化对劳动者的保护,以便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文章通过建立2000—2009年全国范围内和区域范围内的省级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财政分权对劳动者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区域差异,并提出改进目前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提高劳动收入占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帮助下,大湄公河地区的六国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经过20年的运行,该机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其合作主体、合作领域以及合作环境比较复杂且发生了变化,GMS合作机制的未来面临着不确定性。中国需要充分认识GMS合作机制的定位,与亚行取得合作以推动该机制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是财税体制关系.中国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税权集中、税法统一,除中央政府外的其他政府对税收的权力非常小.本文在对财政分权理论进行文献研究基础上,概述了我国财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针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为缓解地方与中央政府矛盾,优化彼此关系给出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研究强调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多样化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到了地方政府目标的多重性,本地区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以及中央政府的满意程度等。对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就业、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行为不到位方面的研究是从定性方法来论证。本文试图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建立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为将来的计量研究提供一个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圈是指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区位特点出发,通过位于该地域的不同行政区域或不同国别的经济合作,形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性产业配置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逐渐发展成为某种特定意义上的经济共同体.中国把长期坚持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引入经济领域,与周边国家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并构建经济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形成合作者所辖地区间的整体合力,促进合作者所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但从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现状来看,地方政府间合作往往缺乏形成整体合力和实现合作方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文章认为,应借鉴产业集群治理理论,进一步加强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机制建设,避免区域内合作者利用相互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关系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违背集群间的交易规则,促进区域内合作者在追求区域合作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各个成员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方政府博弈的区域合作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斌  王勇  黄明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116-119
基于效用最大化,从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和政治晋升三个需求动机对区域合作困境进行诠释。指出,经济收益最大化不是地方政府展开合作的充分条件,当地区公平、官员政治晋升纳入到地方政府效用函数后.区域合作空间要比单纯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区域合作空间要小。认为,促进区域合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政绩考核和官员选拔体制创新、建立地方政府间规范的利益博弈机制和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科层制国家都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分析了其产生的代理问题,并提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合作与激励机制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陈红  韩哲英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99-103
农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分散,污染过程复杂,危害后果广泛,治理难度大。所以,它的治理始终是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政府分权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自然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多集中研究地方政府如何治理本地区的农村环境问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联合治理污染的研究多集中在流域污染的治理。从地方政府综合效用视角分析地方政府联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研究还鲜有所见。通过地方政府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行为特征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导出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必须是各级地方政府联动,准确确定地方政府联动治理的范围,达成联动治理的集体决定,建立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Making use of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echnique and taking undesirable fiscal phenomena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quantifies the public finance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cours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The introduction of undesirable fiscal outcomes into this assessment makes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meaningful and in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ublic finance performance in China. When reforms are first implemented, local public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roves because undesirable fiscal phenomena have not yet become too serious. The tax sharing system reform did not work well in its early stages, and negatively impacted public expenditure efficiency. The reform started to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between 2001 and 2005, when local governments experienced better public finance perform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recent years, local public financial performance worsened after 2007. Further reform of the current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in China, to ensure a brighter future for the nation.  相似文献   

17.
I.IntroductionDespite China’s impressive economic growth,its fiscal sustainability has increasinglybecome one of the most watched risk indicators facing the economy.Although China’sexplicit national debtto GDP ratio israther manageable by theOECD standard,at about20 percent of GDP,given its small share of tax revenue to GDP,currently at18.5percent ofGDP,this fiscalsystem may stumble upon major challenges in themedium to long term ifChina’slargecontingent fiscal liabilitiesare als…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存在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产业政策的区际差异,这些差异对企业投资区位决策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了研究地方政府在兼顾地区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如何科学引导企业投资区位决策,文章构建了企业投资区位决策分析模型,理论分析了基于地方政府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政策支持博弈的企业投资区位决策过程。并运用2005-201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合。最后从增强区位禀赋优势、弱化区际环境规制差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优化企业投资区位决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total amount of Japan's local government (LG) expenditures exceeds its central government (CG) expenditures. Japan's LG and CG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worst general government's debt situation among the G7 countries. The paper elucidated the fiscal reactions of Japan's prefecture governments (PGs) based on Bohn's (1998a, 2005) method with a panel dataset (44PGs, fiscal years 1974–2016), addressing nonstationary and endogeneity issues. In my model, a positive reaction of the primary surplus/gross regional product (GRP) ratio to the PG debt/GRP ratio (d) constitutes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ustain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i) the PG in any fiscal condition are assumed to provide sustainable fiscal management; (ii) the PGs in sounder or more dire fiscal conditions probably manage their finances more firmly; (iii) the fiscal transfers from the CG generally ease the PG fiscal conditions; (iv) although primary regressors d and dsq (the square of d) are assumed to be I (1) with some accuracy, they become stationary through cointegration with other regressors.  相似文献   

20.
新区土地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平 《特区经济》2008,(2):134-135
1950年冬到1952年底的新区土地改革中,面对中央政府显著强势和极其有限的授权,地方政府作为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次级行动集团”,在中央宏观政策、地方法规和干部素质以及农村社会现状的约束下,运用政治、行政、法律和宣传等多重行为手段,追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连接中央和农民的中枢地位与执行中的微观配置角色,使其成为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和农地制度领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