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是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思想巨擘,他们的伦理思想和以之而形成的政治主张均因当时社会东西方两大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前者的伦理思想更侧重于理性,后者的伦理思想则偏向人的本性中的固有道德情感;前者主张法制政治、民主执政,后者青睐将家庭的人伦道德扩充到社会,由开明的君主实行仁政以实现其所坚持的道。本文以二者的伦理思想作为出发点,沿着伦理思想的差异路径探索二者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孟子"四端说"是在孔子、子思等前人学者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丰富了孔子"仁"、子思"五行"的理念,同时也奠定了自己"仁政"的理论基础。其"四端说"主要围绕"仁义礼智"四端和"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而进行阐述的。四者又以"仁义"为核心,着重阐述了孟子的"仁政"理念。朱熹、焦循、赵岐分别对《孟子》一书做注,并从中阐发了一些自己的个人见解。孟子的"四端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中国哲学以朱熹的"理气说"为代表,韩国哲学主要以李退溪和李栗谷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孟子建立其"人性善"学说,运用了孔子"正名主义"的逻辑方法。"人性"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一句话,"善"是人性,善才是"人"性。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石,建构了他的伦理学说、"自我"建构学说、政治学说。其"成人"之路径是"顺"着来的,由"四端"而发扬光大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性善论"解放了人的意志,逻辑上剥夺了"自我"作恶的自由;"性善论"不仅激活了"自我"的生命尊严意识,并且会建构起一种"召唤""期许"的良性回馈机制,从而为"正确"的自我的建构奠定了基石。"性善论"为"仁政"政治学提供了可能,而其乌托邦色彩永远闪现着召唤和激励的理想之光。  相似文献   

4.
慎到在战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政治思想进行了道、法融合的新努力,对战国中后期的中不害、韩非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君道观”是慎到政治思想的理论核心,集中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本文从历史课教学出发,从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统治之道和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等方面来探讨慎到的“君道观”,揭示这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5.
中日文化一脉相承,儒家学说对两国文化影响最大.由于各自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的不同,儒家学说在两国的发展,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感恩报德的"恩",在两国中就有不同的规范、准则和标准.本文仅就"恩"之政治背景、伦理道德,以及"恩"之性质等方面进行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舒浪 《魅力中国》2009,(22):215-215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儒家"仁学"和"人性善"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施仁政"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孟子本人阶级观念的约束,其民本思想有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摘要:  相似文献   

7.
刘娜 《走向世界》2015,(15):70-73
在曲阜的城南20公里,有这样一座儒雅宁静的城市。她以仁爱为魂,历经千百年积淀,成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名,独具古韵盎然的格调和低调温良、正气浩然的气质。她就是孟子故里——邹城。独特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修学旅游"。"孟子"和"孟母",让古老的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之中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8.
王弼从道家的自然主义出发,提出“无为”的政治主张,认为君主治国理民应该像道生成万物那样,要顺其自然,让万民自生自成,自相治理。但是这并不表明君主是可有可无的,他需要法天作制,设名立教,以无为为君,行不言之教。而要做到无为,君主必须体察自然之道,这就要求君主必须同时又是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体道。既能体道,又能无为,这种内圣外王的圣王,就是王弼的理想人格,它并没有脱离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传统,但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2014年12月22日,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孟庙亚圣殿前,新中国首次冬至祭孟仪式隆重举行。2000多年前的冬至,孟夫子辞世。这个“齐宣王不用,梁惠王不信,周游列国不被认同,回家写《孟子》”的老人,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照亮了时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此为起点,孟子提出了利民、爱民、安民、惠民、富民、抚民、养民、教民的为政观念,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首个系统的“民本”思想命题。仿佛他轻点笔触,在孔子的“仁”后面添加一字成为“仁政”,把个人的道德修身变成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则,“民本”两字瞬间灼灼其华,曜然醒世。  相似文献   

10.
刘亚峰 《黑河学刊》2013,(8):17-18,26
前人多从美德与腐败之辨的角度对《孟子》中舜的"窃负而逃"进行解读,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即从"乐而忘天下"之所乐何事的角度,对其予以重新解读: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所乐之事,主要有大孝之乐、君王之乐、隐士之乐,"三乐"虽然贯通,但大孝之乐是根本;"乐而忘天下"之"三乐"既是孟子心目中舜的,也是孟子本人的。  相似文献   

11.
刘莲 《改革与开放》2013,(12):125+127
近年来,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思想政治的有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从教育对象这一角度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领导干部、青少年、中老年人以及社区和社会政策环境五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并给出了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解析式"教学的进路在于"问题抓人,解答到位",这就要求从问题本身出发,分析问题的结构,重视不良结构问题,并从问题逻辑出发,建构问题体系,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释疑与解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邹筱溪 《魅力中国》2014,(3):363-364
中国传统政治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从重视人性的“以人为贵”观念出发,强调以德治国和仁政治民;在制度设计上从大一统早期的中央、地方平衡治理,不断地向中央集权发展;在组织上,以相权为中心的政府组织从内容上和程序上都越分越细,呈现出较高的制度化水平;在人事上,因官职非世袭且流动性大,在以科举为代表的官吏选举制度基础上形成一种开放的士人官僚体制。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最早对人性给予系统论述的哲学家,其关于人性的思想散见于《孟子》诸篇之中,而《告子》篇则是专对人性的一次系统论述。在这一篇中,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驳斥了性恶与性无善与不善的观点;其次就是对人的类本质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人性的角度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再次就是对人之为人的方向作出了明确说明,即人要求其所放之心,要复其本善之性。孟子人性论思想开启了中国"心性思想"的先河,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论述君主就是指那些时刻站在权力和地位顶端的人,其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要成为君主,其它的都是强加给这个身份的多余之物.君主成为君主也即是君主要不断使自己成为最高权力和地位的拥有者.那么,针对这一目的,君主应具备相应的“德行”,即军事素养、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要素,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突出一个主渠道、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个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相似文献   

17.
"信用"这一概念产生于上古时代,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信用"作为中国政治伦理和道德准则,以软约束的形式规范了君主、民众甚至国家的行为,在借贷、商业贸易等经济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上看,先秦时期的国家信用可分为国内信用与"国际"信用(列国间的信用)两个方面;从历史发展看,可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在一面批判商鞅的君主"独裁",蔑视人民群众的思想的同时,另一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后提出的.<吕氏春秋>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包括"顺民心"和"爱利民"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朱紫祎 《改革与开放》2016,(20):120-121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对官吏的道德治理是通过伦理信念的培养和伦理规范的约束实现的,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就体现了古代政治活动中重视伦理道德的思想倾向。在古代的行政环境——衙门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体现在天理国法人情、民本与仁政以及自律与官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透视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危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网上人际交往的出现也就导致了网络人际交往信任危机的出现。文章主要从游戏心理、怀疑心理、欺骗心理、攻击心理、消遣心理、寻求刺激心理六个方面阐述了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危机,并分析了信任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