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斌  何似龙 《商业科技》2008,(17):98-99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在《老子》一书中,关于圣人、侯王怎样治理国家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说明,道家所关切的政治是以侯王、君主、圣人和国家、天下勾其价值指向的。道家主张宽松的政治而反对政治苛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在老子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比“治国”、“用兵”、“取天下”更大的政治,正因如此,老子的古代管理思想将这一切相混而获得了浓厚的政治情趣。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终因具有十分强烈的谋略意识而成勾“君人南面之术”。  相似文献   

2.
王苑 《中国市场》2008,(1):52-53
老子根据"道德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无为而治"的道家管理伦理原则。该思想己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企业家的重视,无论历史还是当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老子的思想对治国和经营管理的影响都随处可见。新形式下,如何进一步挖掘道家的管理伦理思想,古为今用,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启迪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商》2015,(52)
老子提出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分别涵盖了自然本性的慈爱、俭啬之道、谦下守雌的行为方式和品格。在老子的视野中,"三宝"能够带来勇气、开拓更宽广的天地、帮助得道之人成为万物之长。老子的"三宝"思想亦是对为君之道与治国之法的阐释,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中,儒家与道家的管理思想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至今仍然是对中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最大的两大思想流派.本文试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角度,对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与治生管理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5.
《商》2015,(47)
道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一个流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占有重要地位。短短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涵盖了政治、法律、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他的思想至今仍在治国,修身,军事,法律等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老子法律思想表现为: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宏观上否定人定法;以`无为而治"为目的,论述了法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锟 《商》2014,(8):237-237
一直认为道家的思想强调的都是“个人主义”。这一学派无论是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还是方法论都主张的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那么我认为,这样的一种“不争”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言论既可以看出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派别它希望可以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要,另一反面也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是让人人之间减少利益关系,以个人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所以我认为,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实际上是政治领域最伟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周易》、《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六经之首,主要在于人们能用其太极、阴阳、五行及卦爻变动、示意等内容,作为治国安邦的政治管理理论。《孙子兵法》被视为兵学圣典,主要在于其阐发了包含深刻辩证思想的有关修明政治、敌情分析、临战应变、因敌制敌、治将用兵等军事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政治、经济、技术进步和人文精神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无为而治"是道家领袖老子的思想精华,通过回顾老子的经典著述,探讨其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趋势与该思想有十分契合。而在这种管理发展趋势下,进一步挖掘道家的管理哲学的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启示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丁兰 《商》2014,(15):47-47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历程有起有落,当过治国思想,也曾被世人抛弃,但思想中的精髓于今仍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萌生与发展,包括老子、庄子对道家思想的贡献以及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汲取道家思想精华,论析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天人、人人以及人自身等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辟的管理智慧,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人为本"等管理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中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各项管理活动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老子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丽  白婷 《北方经贸》2010,(6):108-109
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以道家思想和佛教为副线的发展历程。虽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学占居了统治地位,但道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思维方式也一直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据历史学家研究,凡是道家的理论占统治地位时,中国社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在当代社会,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吸取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并与之一脉相承的,其中道家的老子思想更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理念来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梅濯非 《中国广告》2004,(10):162-163
市场竞争残酷激烈,中小型企业要在其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殊非易事。《道德经》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对于企业而言,内治需正,外攻以奇。广告为奇兵利器之一种,既为利器,必有利有害,用之得当则为利,用之失当则为害,绝无只利不害之理。此言非耸人听闻,现实中案例比比皆是。秦池、爱多岂不引人沉思,不知名的企业失足  相似文献   

14.
郝智浩 《商》2014,(52):138-138
道家,中国先秦时期诞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为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哲学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其中“自然”思想是重中之重,其对于社会的影响更是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牡会的不断发展,道家也逐渐地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对“新道家”的呼吁和国内外的“道家热”现象,彰显了道家思想极具魅力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维红 《商》2014,(41):71-72
以“仁、礼”政治思想为基石的儒家和以“道论”为核心的道家作为左右中国传统政治发展的两大主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学派,两者后来演变出众多的流派,其政治思想虽多有不同,却又存在相同因素。比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明晰两大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学派的理论区别,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演变、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于透视和剖析中国社会传统政治的发展、变迁也具有发现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精髓思想之一是"无",这是与道家直接从世界本原入手,从虚无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理念相联系的。而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道家也认为"无言"才是至境,远胜于拘泥于形式的"有言"。在《老子》"不言之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深化了道家"无言"之说,其主张散见于《庄子》各章节。《庄子》的"无言"说本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但在无意间触及到了语言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又通过与后来的玄、佛思想相互渗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注重含蓄、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7.
<正>刘邦打下江山之后,有一书生去向他进言,刘邦把书生的头巾取下来,一边往里撒尿一边说:老子马上得天下。言下之意是还轮不到你一个书生说话。没想到书生接上他的话说:难道陛下要马上治天下吗? 刘邦听后,知道自己错了,马上给书生道歉,向他请教治国之道。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所谓“马上得天下, 不能马上治天下。”而运动式的管理方式就是“马上得  相似文献   

18.
在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立为"显学",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徒属弟子充满天下",所以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等十大主张,构成了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框架。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墨子认为,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万民和谐,国家富强,财用充足,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  相似文献   

19.
在宋元明清(前清)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大师们的管理思想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管理目标是强化皇权,提高国家统治效能;管理思想的中心是"以人为本";以儒学学派为主体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以农为本,富民兴邦"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6)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已经形成,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代代相传,更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政治家们治国理政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中国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阐释,讲述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回归当代社会分析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中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