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黎翠梅  陈巧玲 《乡镇经济》2008,24(10):29-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民间借贷的特征不同,文章在对湖南省华容县和安乡县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湘北传统农区农户民间借贷的现状与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调查资料显示,中宁县农村民间高利贷在农户间自发的资金融通行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普遍存在于农户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它呈现出借贷手续完备,隐蔽性强、借贷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中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借贷用途呈现出强化生产借贷弱化生活借贷模式等特点。它的存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合理引导、管理农村民间资金融通活动,避免其消极作用,需要从制度和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加以管理,建立真正为“三农”服务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整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农户资金借贷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405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户借贷需求满足程度不足,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信用约束强,不支持农户生活性借贷需求;民间借贷多局限于亲朋、邻里之间,借贷资金规模不大,缺乏信用形式,管理很不规范。文章针对甘肃省农户资金借贷存在的约束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省405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户借贷需求满足程度不足,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信用约束强,不支持农户生活性借贷需求;民间借贷多局限于亲朋、邻里之间,借贷资金规模不大,缺乏信用形式,管理很不规范。文章针对甘肃省农户资金借贷存在的约束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来自湖北、四川两省4个贫困县遭受大病风险冲击的621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民间借贷发生概率和发生金额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民间借贷发生概率受户主年龄、户主文化教育程度、户主职业、家庭收入水平、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家庭医疗费用水平、家庭劳动力人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民间借贷发生金额受家庭收入水平、户主职业、家庭医疗费用水平、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是否建房等因素的显著影响。针对农户的民间借贷状况,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704户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2011年度农户的小额贷款和农业生产项目贷款所占比重过低,大额度贷款占到很高比重。正规金融机构的非农生产项目和生活性项目比重过大,贷款期限较短,贷款的利率地区差异大,农业银行的借贷覆盖面窄。民间借贷在河南省并不活跃,且信用形式很不规范,缺乏组织化形式,民间私人借贷严重偏离了生活性支出项目。并继而对产生农户借贷问题的供给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认识到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机构在支农服务上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现有的农户信贷产品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农户的融资需要;过高的农户信贷成本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其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农户资金供给水平;科学设计农户融资产品,满足农户融资需求;优化配置农户借贷资金投向,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风险平衡模型,以陕西农户为例,研究农户经营风险与农户借贷选择间的关系。GLM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户普遍使用非正规借贷方式获取资金;农户生产风险与农户使用借款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农户承担风险的态度和风险厌恶倾向以及家庭收益对农户借贷选择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9.
罗俊勤 《特区经济》2010,(2):183-185
本文借鉴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按照家庭收入来源的不同,将浙江农户分为四个阶层,通过对不同阶层农户入户调查返回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总量和额度在不断上升,并由农业生产性贷款向非农经营和消费性贷款转变,但不同阶层农户在借贷需求上的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铁托 《西部大开发》2004,(12):63-65
对一些不得已的企业或个人来说,民间借贷的利息尽管高出银行数倍,可往往是解决他们燃眉之急的办法。而银行包括信用社都无法灵活地满足民企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尤其是2004年4月份之后,央行紧缩贷款规模,反而进一步激活了民间借贷,民间这条能救急的"输血线"正源源不断地向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输入资金。  相似文献   

11.
陈得良 《乡镇经济》2003,(10):41-43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农民收入总体增长较快,但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下降趋势,面对新的阶段,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农民知识化是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政府角色担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奋根 《改革》2012,(9):77-83
合作社不同于"集体化",不同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的"统",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其他市场主体。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农民报酬有限"问题,缘由主要是合作社发展的政府政策变迁的探索性、发展模式内含着异化的实际逻辑和社员异质的负效应。由政府主导介入,通过"外力"启动和"内力"发展机制,是引导合作社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在社会信用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只是从道德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规范,并以此唤醒他们的诚信意识,缺乏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约束.通过分析助学贷款失信的原因,提出构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系统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山东经济》2004,20(2):34-37
“三农”问题从根源上讲是政府政策和制度在城乡间配置长期不均衡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制度供给和财政支持,“三农”问题已经逐渐清晰化,并展现出良性发展状态,但并未根本解决。中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将面临更剧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深化农村改革,政府必须进行系统的政策创新,在城乡间建立平等的交易平台,为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建立法制化秩序确立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用缺失与政府信用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鉴于目前政府信用缺失的多方面表现、严重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已刻不容缓。政府信用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政府率先垂范 ,恪守信用与宏观指导 ,全力推进。政府信用的评价应该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7.
自人民银行实行对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以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自身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但是,在政策的具体运用当中还存在3个问题:再贷款规模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资金需求,使再贷款的社会效益受到影响;季节性再贷款的贷款期限不能与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周期接轨,制约着贷款的投向;头寸再贷款的期限与农村信用社资金短缺持续周期不同步,不适应农村信用社头寸紧张的需求。应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发专项再贷款;调整目前头寸再贷款的贷款期限。  相似文献   

18.
村级公益事业投资中的政府角色与农民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理论上村级公益事业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和农民应共担投资责任,但实践中政府在这一领域责任长期缺失,农民自我供给也陷入了囚徒困境,应从政策层面上确立政府在村级公益事业投资的责任,通过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构政府与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投资中的关系,建立起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的新型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甘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投资又主要依靠信贷资金支持。甘肃建行信贷策略:一是银政合作;二是控制风险;三是强化营销。银政合作是基础和前提,控制信贷风险是关键和核心,强化信贷营销是手段和途径。良好的银政合作可以构建外部环境,控制信贷风险是强化内部环境,信贷营销是连结内、外部环境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credit guarantee programs in not only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loans t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but in also improving the ex-post performance of borrowing firms. Using a unique panel data set, we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a massive credit guarantee program implement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rom 1998 to 2001. While we do find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loans increased for program participants, when loans were provided by undercapitalized banks the increased liquidity persisted for only a few years. Further, the ex-post performance of program participa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firms with sizable net worth, deteriorated relative to their non-participating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