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日本经济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1956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居第七位,列印度、加拿大之后.可是到1967年,它就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西欧国家承受了严重的经济创伤,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日、西欧三个经济实力中心并存的格局.本文就三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一些对比.一。 相似文献
2.
3.
4.
5.
6.
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的新动向高锋世界一切事物无不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美、日、欧三方经济实力对比此长彼消,不断变化。近年来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竞争能力大大改善,科技领先地位加强,在与欧、日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不断加强,这一动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残酷竞争的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此对中国的素质教育背景以及日本、美国提出的教育改革背景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就中国的素质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残酷竞争的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此对中国的素质教育背景以及日本、美国提出的教育改革背景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就中国的素质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日股票市场效率比较分析贺伟伟一、日美股票市场的效率股票市场的效率可以理解为其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股市的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将其转化为长期投资的功能;②为大众提供投资场所的功能;③调节社会资金的流动,从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 相似文献
11.
12.
日美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爆发的日本金融危机和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是战后全球最严重的两次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在产生的主要诱因、直接原因以及救助措施等方面,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但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结构、危机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和救助依据等方面,则有不同之处.中国应汲取日美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经济陷入过度泡沫、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规范金融产品创新行为和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3.
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美日是公认具有良好创业环境体系的国家.本文介绍了美日开业率和闭业率、创业环境的一般构成要素等.通过比较美日创业支援政策、风险投资发展过程,归纳了美日两国创业环境的异同之处,以及两国政府治理创业环境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日钢铁新技术普及的比较武汉冶金科技大学郭新有1947年,德国人容汉斯对钢的连铸进行了开创性研究。50年代,英、美、日、苏都先后建立了连铸技术的研究机构和连铸设备制造厂。60年代发展成为连续铸钢新技术。这一工艺技术可代替或部分代替模铸锭和初轧设备,极... 相似文献
15.
股份公司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但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专利。从股份制企业必然导致资本社会化这一趋势来看,它毋宁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种扬弃。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股份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各国的市场体制尽管在基本原则、基本机制方面相互贯通,但是,在具体的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各国在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上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日本开发银行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说,如果按同一基准对日美两国工业设备的平均年令进行比较,日本要比美国的小二至三年,近期内双方工业设备年令不会发生逆转。日本产业界曾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美国随着景气回升和实行投资减税,大量进行设备投资,因而工业设备年令不断降低;相反,日本由于没有实行投资减税,工业设备日趋老化。为此,产业界 相似文献
18.
美日两国产业结构政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日本产业从战后的废墟中得以重建和繁荣,并以惊人的速度赶超欧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政府英明的产业结构政策功不可没。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极度萧条,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已无回天之力。相比之下,美国政府通用的产业结构政策却引导美国的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仍然处于不败之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看,尽管战后日本、美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十分鲜明的。比较战后的两国技术创新模式是有意义的,特别是讨论其自主创新所选择的模式,对于我们反思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但在分析两国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前,必须对技术创新进行理论性的分类,只有在这种新的分类视角下,我们才能纠正过去对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些误解,也才能将日美技术创新模式放在同一层面和性质上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