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国民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财富,与此同时更带来了国民对自身权利的向往和追求.没有一种制度可以束缚人面对权力时的贪婪,而此时国民权利与官员权力间的矛盾不断显现出来.载负着国民权利和官员权力的天平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失衡表现给我们执权者带来警示.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正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迅速崛起,若不加强权力者的实施范围,不加强民众的理想信念教育,不维护国民手中的应有的权利,那么,失衡的天平就会成为反人民势力的工具,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前景堪忧.人们追求的自主性、自觉性、主导性、主动性的权利意识,不断质问着掌权者权力为谁行使、对谁负责.所以,官员的权力源自于民,更应还权于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使国民得到切身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构建农村“低保”制度成本有多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于1999年立法,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3.
张宏飒 《北方经济》2010,(22):27-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要处理好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等诸多关系,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必将积极促进文化权利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样,已然成为了一个民众耳熟能详的概念.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生态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因生态权利引发的冲突也日渐增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生态权利冲突矛盾凸现,公众要求生态权利公平和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权利冲突的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到几时?据说:美国社会及政府与法律很少有“改革”的呼声,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美国的法律体系与社会体制相当完善,若“改革”,势必触及美国社会70.80%以上民众的利益;而中国则相反,不改革,将使80-90%以上民众失去公平的权益与权力。美国的不改革,是为了保护民众利益与国家权力不受侵犯;中国的常改革,是为了调整原来常被侵犯的公民与国家的权力,今后能够得到合法的保障。对一个国家来说:常变革,法律秩序就很难有安定的保障;不变革,社会就缺乏常新的活力。那么中国“改革”什么时候能终结呢?一是85%以上中国…  相似文献   

6.
正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不仅因应了发展大势和民众诉求,更是彰显权利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大改革举措。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并非只在"身份"标签的不同,更在于"身份决定命运"的人为划线,即享受到的"权利"、"待遇"的不对等。过去,即使面对农民工已经进城,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困难的社会现实,为了不让农民工挤占城  相似文献   

7.
一、舆情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所谓的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如果把中间的定语省略,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包括了民众对国家政治、社会政治、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因此,舆情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对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赵新龙 《特区经济》2009,(6):223-226
社会救助权自身具有的法理基础,是指导社会救助立法的一般原理。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权和国家承担社会救助的法定责任,必须贯彻与社会救助立法的始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权利实现的路径验证了这一特征。通过对法理分析的运用,对《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若干条款的完善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而要做到科学立法,就必须在立法过程中做到接地气,顺民心,充分听取广大民众的意见;使立法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要发挥立法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以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10.
来自国土资源部地籍司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每年高达几万起,土地权利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已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作为?业内人士指出,不能一味等待国家出台专门法规,而要积极推动土地权利地方立法,争取土地权利制度建设在局部先行突破.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战略举措。我国现行的行政法体系无论是从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来看,都存在与服务型政府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杰 《特区经济》2007,(5):240-242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目标和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表明,十六大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主张已进一步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了。本文提出和谐社会需要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培育“人本法治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经济以法治为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经济为人民、发展经济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3.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定位指明了方向。深圳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具有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最佳条件,是国家新时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法治社会的最理想试验地。本文就是从这个方面对深圳新时期的定位和方向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青少年伴随着改革而成长起来的,改革和整个社会的开放,带来整个社会的进步与转变,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信仰和世界观方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引发一些促人思考的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笔者试图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少年发展趋势等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陆震 《上海国资》2004,(6):19-20
当前的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着一块“暗礁”,这块“暗礁”就是社会上部分人对国资的“抢食心态”。只有清醒地认识这一“暗礁”,打破“暗礁”,改变心态,国资国企改革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口错综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城管暴力执法,老百姓暴力抗法的现象影响社会和谐.因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城管执法从暴力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7.
张占斌 《乡镇经济》2010,1(1):18-23
收入分配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改革发展大局,社会认同度很高,反响也比较强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阶段最具政治意义的经济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改革分配制度。“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我们要实施强国富民的战略,改革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王文凯 《南方经济》2021,40(9):52-69
铁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但均集中于短期经济影响,且很少关注铁路在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文章使用中国1980年的铁路线研究了铁路在中国转型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铁路开通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长期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以2000年数据为例,1980年铁路线对以GDP为衡量指标的经济发展的年均促进作用为1.16%。排除了无法观测因素和溢出效应、控制县级异质性、以及使用"三线建设"作为外生冲击的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机制检验发现,铁路促进了县域层面的工业化,同时还显著增加了县域层面的外商投资和出口,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提供了铁路的长期经济影响的经验证据,同时也揭示了以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对经济转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法治发展卓有成效。本文从法治出发,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治国方略,进而论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发展的进程,以其为今后的研究进行铺垫。  相似文献   

20.
贺钦 《改革与战略》2014,(8):124-129
2011年,伴随古共六大的召开,古巴进入了社会主义模式更新的历史新阶段。古巴社会主义模式更新既是半个世纪以来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内在逻辑的历史延续,也是古巴社会主义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作出的时代选择。尽管古巴经济模式更新的未来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古巴高层锐意更新的决心和古巴社会必然经历的转型阵痛却是清晰可见的。进入2013年以来,古巴经济模式更新的步伐依然不减速,高层人事接连调整,经济举措密集出台,多元外交纵深发展,普通民众的工作与生活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起伏与变化。面对经济模式更新大刀阔斧的调整和改革,古巴社会在渴求重生的同时,更承受着巨大的张力和考验。能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求得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将成为决定古巴经济模式更新成败的重要标尺。无论前景如何,坚持古巴道路的古巴经济模式更新都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