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时期,农村征地冲突逐渐成为我国最为主要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之一.文章从国家土地和财税政策的调整,乡村治理以及农民权利意识的变化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征地冲突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民自身权利意识的加强,乡村治理的弱化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转变使得工业化进程中征地冲突日益严重,加强村庄的治理以及顺应农民权利意识的国家政策的调整可以有效的缓解征地冲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乡村治理格局。在此背景下,组织冲突的发生在所难免。因此,总结组织冲突的类型,分析其对乡村治理秩序的影响机理,进而确定乡镇政府、村支部和村委会等正式组织和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代表的非正式组织的角色定位,对构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部省份孟楼镇的相关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农地市场化流转中农民群体多维权益实现困局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农地为农民群体所提供的就业功能在其流转后被逐步剥离,本地就业机会的缺失以及异地非农就业的"技能门槛",构成了这一群体就业权益实现的重要约束。农地作为乡村文化的有形载体在其流转后趋于弱化,外出务工者带回的"城市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冲突引致了农民群体价值取向的重构,构成了农地流转中这一群体文化权益相对缺失的重要原因。农地市场化流转制度不完善导致流转收益分配合理性的相对不足,以及基层政府以"经济权益"实现为主的农地流转工作理念与农民非经济权益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则进一步恶化了农民群体多维权益实现的困局。  相似文献   

4.
农民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由于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大量进城农民主动或者被迫返回乡村,形成返乡农民工潮。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需要从制度、文化上消除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发展,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待遇,方能消解农民流动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5.
潘晴初  李翠珍 《山西农经》2022,(19):101-103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索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社会规范是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重要因素,且对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预期,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建自下而上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与实践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德治、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振兴。[方法]文章分别从历史视角和组织视角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变革和农村各类组织构成,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属性探讨了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从制度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结果]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具有多项功能和价值,可以教育和引导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能代表农民发声,成为农村公共事务协商决策的重要主体;可以承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承载主体;可以调节农民之间、农民与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成为乡村社会重要的纠纷调处主体。[结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要从转变观念、完善体制、创新方式、完善法律等方面,加快推动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协商决策,承担更多公共服务。(1)要转变观念和意识,重视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2)完善乡村管理体制,细化县乡政府与村级自治的职责和界限。(3)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健全合作社民主管理。(4)推动购买服务方式,让合作社承担更多乡村公共事务。(5)完善法律法规,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以期为传统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分析总结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对策。[结果]结果表明,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开发与保护意识淡薄,进程缓慢;开发保护理念落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挖掘不足,竞争力弱。此外问卷结果显示48.2%的游客选择旅游时会选择传统乡村旅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教育子女,其中选择传统农耕文化旅游的占43.7%。同时41.6%的游客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乡村旅游保护及利用不冲突,美丽乡村建设能更好地展现传统乡村旅游,进而起到保护及利用的功效。[结论]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传统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保护和开发体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提高农民保护与开发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整合文化资源,保障海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问卷和土地冲突的案例收集,依据不同标准对江西省农村土地冲突类型进行了具体划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利益主体在江西省农村土地冲突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土地的利用目标划分的冲突类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在经济效益上的冲突所占比重最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冲突比重相对较小;在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划分的类型中,政府与农民的冲突占一半以上,村委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冲突之和占40.5%,企业与农民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冲突目前所占比重较小,但未来将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地区要发展,必须要有人才作为储备,而人才培训是乡村振兴可持续且有效的途径。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加速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简要分析了农民培训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了农民培训的具体措施,以助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欧芳 《山西农经》2022,(23):145-14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迎来了新发展机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对完善乡村农业现代化以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发展契机,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相关概述,分析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现状,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数量、人均农业收入以及乡村农业生产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质量不高和乡村农民的培养意愿不足等发展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从培训机构创新培养理念、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的宏观政策以及农民本身的意识3方面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曾鸣 《山西农经》2020,(3):1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从3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依据,指出了农民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体需面对的现实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龙良富 《南方农村》2012,28(4):69-73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当地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的权利,他们的参与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真正实现社区的全面参与。本文对中山市两个村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分布,分析了影响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意愿的主要因素,并对就如何提高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意愿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影响特别突出.因为当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对自身经济收入影响因素的感知也就不同.本文运用IPA分析法,分别从乡村旅游影响当地农民增收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着手,进一步地明确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要闻     
《农村财务会计》2023,(2):38-40
七部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对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进行部署,明确了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和设施管护的工作要求,对涉及村庄规划、建设、管护等乡村建设重要事项,明确应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组织农民充分讨论,引导农民共议村庄规划、投身村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是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首先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基于农民参与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既是旅游开发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利益主体、开发形式以及对农民参与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客观审视当前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环境状况,提出要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和能力,并要形成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战略目标实现与农地制度创新改革紧密连接,农地“三权分置”作为新时期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视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为丰富我国农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研究,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政策、理论、价值、效率等多维度阐述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探索其助推乡村振兴的五大传导路径。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存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强化与农村集体定义模糊、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维稳与相关法律机制不明晰、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放活与农户流转意向低迷之间的冲突,聚焦于农地“三权分置”的障碍因子,应进一步对集体所有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加强引导农户土地承包权流转,健全相关土地保障权益,做出土地经营权的入市交易的信息公开与保证,进而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试图找到促进海南省农民乡村旅游增收的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文章采用综合分析法对海南省乡村旅游扶贫概况及扶贫路径选择,对其扶贫绩效以琼中县什寒村为实证,对什寒村乡村旅游扶贫农民增收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提出海南乡村旅游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创新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能力;完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宣传。[结果]什寒村旅游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以来,增长幅度非常显著,2015年旅游收入比2014增长了6.4倍。什寒村自2012年接待游客以来,实现旅游收入从2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26.46万元,旅游收入增长了36.3倍。[结论]海南乡村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进一步表明海南乡村旅游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民族地区农民主体地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性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困境及建议,以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生态治理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为强化农民主体性。农民主体性具体表现为生态治理方向价值性、生态治理过程实践性与生态治理成果受益性。在当前乡村生态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农民主体性困境限制了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在主体性视角下厘清与创新乡村生态伦理道德资源、优化制度供需关系、完善生态治理主体协同机制,是破解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难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指出农民主体性是建设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特性,分析了农民主体性困境对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限制作用,提出了主体性视角下激发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