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李莉莎 《商业研究》2012,(6):135-139
随着第三方电子支付的迅猛发展,其所潜藏的资金转移、资金套现、跨境支付和支付机构内部洗钱等多种洗钱风险值得关注。目前,我国对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反洗钱法律监管仍薄弱,应着力构建一个以《反洗钱法》为基础,包含多层次立法,并与国际监管规则相接轨,与支付行业自律规范相契合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反洗钱法律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反洗钱预防规则、法律责任规则,加强反洗钱法与金融竞争法的配合。  相似文献   

2.
浅谈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及金融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中,结算的时间差能够形成资金沉淀,如不加以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将可能成为套现、洗钱等的资金渠道。本文对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产生的沉淀资金问题和监管措施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探讨,从反洗钱和反套现的角度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目前平台数目和平台使用者数量庞大。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监管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之后,阐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优势及近年来爆发的各类风险,并分析了在我国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经验和体系,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第三方支付发展概况入手,简要介绍支付宝、微信发展轨迹,引出支付机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野蛮生长、备付金存管、变相吸储、借道予欺诈洗钱、获取用户交易数据、跨境业务等问题,针对相应问题列举分析了监管机构采取的各项措施及解决办法。从而说明在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下,第三方支付行业逐步降低金融风险,日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晓娟 《商业时代》2012,(21):82-83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使其在支付领域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支付便利的同时,其沉淀的客户资金数额日渐庞大,针对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监管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管理的三方(第三方支付企业、商业银行、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分析,指出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的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归纳了第三方支付所潜藏的洗钱风险,分析其成因,并针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钱法律规制现状提出完善的建议,即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事前预防机制,促进《反洗钱法》与《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在事后惩处方面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但是也要切实看到第三方支付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风险,需要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和行业监管,严格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为,以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郝慧丽 《商业科技》2014,(16):119-120
我国的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已有数年,但是对其监管并不完善,使其存在性质和法律地位模糊,沉淀资金的风险,法律监管欠缺等问题。而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的监管经验较为完善,因此应当借鉴这些国家的监管经验,完善我国的现有法律,明确监管机制和监管主体,防范沉淀资金的风险,并建立反洗钱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中,电子商务逐渐出现,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我国的各个行业当中,这就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业出现了大规模以及快速发展的这一趋势。然而,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流失掉了许许多多的客户。于是,在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传统商业银行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第三方支付企业对其业务造成的影响,成为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将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从中挖掘出能够有效降低第三方支付企业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影响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对社会支付业务、社会公众资金结算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是,央行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颁发"牌照"之后的监管尚待完善,本文力图以《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中的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1.
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及其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重点分析了网关型和虚拟账户型两种第三方支付模式下沉淀资金的形成过程的不同,进而对沉淀资金及其收益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沉淀资金问题提出了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商务模式。作为电子商务核l心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也正蓬勃发展。但是,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发展的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少问题,引发了一些风险。因此.本文阐述了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现状,列举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网上支付方式,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及监管上的空白,使得在资金运用上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不动用交易带来的沉淀资金,使第三方支付机构坐拥金山而不得;动用沉淀资金,则无疑会使得网上交易的消费者的交易安全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流动性风险问题进行分析,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既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模式,又推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但是,第三方支付是一种新兴行业,发展中存在缺陷。归类识别第三方支付风险并分析成因,研究我国监管现状和外国监管模式,提出合理的监管对策,以改善我国支付市场的运营环境,促进第三方支付市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绪亮 《现代商业》2007,(17):234-235
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支付模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阐述了第三方支付及其模式,分析了在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与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第三方支什监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维云 《现代商业》2011,(27):32+31
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兴起,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背后隐藏的洗钱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给犯罪分子进行洗钱犯罪活动提供了平台,如何防范利用第三方支付业务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堵塞洗钱风险漏洞已成为当前反洗钱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我国金融体系外第三方支付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防范的问题。针对我国金融体系外第三方支付的现状,采用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发展第三方支付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出了包括行业监督、法律监管、技术安全及行业间协作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得防范金融体系外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便捷支付和网购时代的来临,第三方支付平台大行其道,为支付手段开辟新的渠道,也为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发展契机。但是,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虽然处于成熟阶段,在运行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内部风险复杂、行业竞争激烈、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进行探究,从内部控制、重塑行业格局、加强合作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以实现第三方平台更加规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电子商务正在颠覆传统的进出口模式,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其产生和发展得益于经济发展需要、消费者选择、企业偏好和政府鼓励等四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物流、支付、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通关手续、法律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需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实施: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适当建设海外仓储和利用海外第三方仓储解决物流问题;大力扶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并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监管;构建第三方信用中介体系,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协商并建立争端解决机制;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探索无纸通关和无纸征税措施;做好市场调研,优化客户服务。  相似文献   

20.
岳文 《商业研究》2020,(1):131-137
在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监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三方支付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内在特征,原有监管体制是以集中管控为内在逻辑,依靠传统中心化监管的模式、理念、手段无法对第三方支付实现有效监管,进而呈现监管异化。应将监管视为公共产品,以公共产品理念融入监管体系始末,充分尊重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准确厘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性质,合理配置监管权力及监管机构间的协调机制,正确平衡监管与产业发展的合理界限;充分考量第三方支付发展个性化诉求,优化监管基础设施,增强监管的合规性,实现市场和社会的认同;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去中心化实现第三方支付监管异化的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