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为出发点,“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表现手段,“仁”是“礼”的实质,这两者是统一的。孔子希望通过“礼治”来使社会有序,寄希望于“仁人”“圣君”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虽然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辉 《中国西部》2009,(2):103-103
一部《论语》里,孔老夫子对仁做了诸多的界定和解释,但他老人家也不得不承认,三干弟子中只有颜渊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提起其他弟子的表现,孔子似乎很不屑,可见要做到“仁”在他老人家自己也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个主要贡献在于对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的精心探索。其教育恩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充分、清晰地认识并借鉴孔子“仁”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不仅可以促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与其说王辉耀是“儒商”,不如说他更像“商儒”,他效法孔子,游走在国内外的商界,试图通过身体力行传播他的商道。  相似文献   

5.
偶然看到两则典故,一则说孔子的学生颜回,因为安贫乐道、恪守本分而得到孔子的赏识,而另一个学生樊迟,由于向孔子请教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被斥为“小人”;另一则说孔子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严格地“因材施教”,不同“级别”学生间的交流也不多。  相似文献   

6.
《发展》2008,(12):158-158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7.
汪登霞 《魅力中国》2013,(28):146-14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他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出各种人才。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四个字,但他的教育实践也反映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信任的力量与价值就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春秋时期,子贡曾问政于孔子,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孔子答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食”,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两者何先?”,孔子答曰:“去兵”,续言:“无粮无兵国可生,而民无信则不立”。可见孔子对“信”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马赛客 《中国西部》2009,(3):116-117
古时“义”被用得颇为宽泛。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我们说他俩“义”不食周粟;孔夫子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不外乎“仁”“义”德行;宋公明纠集天下好汉落草为寇,要称自己江湖聚“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0.
朱熹指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心之德”、“爱之理”,以“生”释“仁”,“仁”不仅是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亦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境界,亦是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人类与万物相融的境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的强烈实践性和现实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安琪 《魅力中国》2010,(35):171-171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围绕着“仁”为中心展开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剧烈,人们渐渐把“礼”抛在脑后,孔子希望通过恢复“札”唤起人们对“仁”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分析入手,打破以往认为孔子很少谈及利益的说法,重新审视孔子的利益观。  相似文献   

13.
析仁     
王磊 《魅力中国》2010,(30):108-109
“仁是什么”一直是学者们的热议,仁学之士们都想窥其本质频频借孔子经典语录对其下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反其道而行之,不是研究“仁是什么”这个孔子亦未直接定义而当今学者仍然不遗余力努力诠释的概念,而是另辟它途探研“什么是仁”这个问题,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次上掘发出仁的内蕴。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仁”是思辩的哲学、“仁”正是特殊的东西、“仁”是成人之道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仁”说的哲学意义,针对黑格尔对孔子的不公正的言论进行反驳,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管婧 《魅力中国》2014,(26):70-70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对这句话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他认为,所谓“为己之学”,就是要将“学”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为人之学”的“学”则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听听说说而已,这样的“学”只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而与自己人格的完善毫不相干。于是从儒学诞生开始,各先贤们都在探寻“为己之学”之理,即一种成人和修身养性之道。  相似文献   

16.
一直来,郎成平教授都是笔者比较敬重的几个经济学家之一(好像丁学良教授也把郎教授列入了他所谓的“中国五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之一),因为他独特的观点,更因为他有些“另类”的“话语”方式。但是这种敬重中的“距离”始终是非常明显的,一如他在繁华的香港,而笔者却在大陆一个相对偏远的大学,因此无论郎教授说什么,怎么说,笔者都好像是一个站在路边的行人,看着郎教授驾着奔驰悍马,扬起一路尘土飞速而去,笔者所能做的事情,大不了也就是感受一下郎教授扬起的尘土,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7.
“中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执中而知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而不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崇“仁”尚“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生命.  相似文献   

18.
孔子义利思想是孔子的义利思想,是仁、义、利统一的民生义利观,内涵是援“仁”入“义”,以“礼”为“义”,合“义”取“利”。道德正义价值对于利益平衡的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人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上,更表现在企业经营和社会治理方面。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扬弃孔子义利思想,对于实现整个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如药     
李卫星 《湖北经济》2002,(11):43-43
关于钱的论述实在大多了,“人是英雄,钱是胆”,“金钱,这人类共同的娼妓”,“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有钱能使鬼推磨”,“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仁见仁,智见智。正因如此,有的人成为金钱的奴隶,因金钱遗臭万年;有的人视金钱为奴隶,因金钱流芳千古。真可谓,“成也金钱,败也金钱”。自古以来,金钱演绎出了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任法融论道     
“道”是五千年前黄帝提出的,沿至春秋时,老子降生著述《道德经》之后逐渐发展,而后普及于人类。先秦诸子百家“仁者仁”,“智者智”,众说纷纭。故序子对各家有其评,天下研究道的人们,都认为各自所学的是最高尚的。不过,他们研究的是道的局部,而不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