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宜勇  辛小柏 《开放潮》2003,(10):27-28
就业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个月来,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曾多次提及就业问题。当谈到本届政府所面临的困难时,他把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看作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失业问题不但造成消费市场的不景气,而且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它不但使许多家庭陷入困境,而且加大了两极分化,造成不稳定因素,成为社会安全的巨大隐患。因此,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已进入攻坚阶段,扩大就业是政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2.
落后地区县镇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红 《科学决策》2003,(10):29-32
目前对失业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失业理论的研究.二是对我国失业性质、原因的探讨和对反失业政策的梳理和建议.三是对特定失业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工人以及近年来出现的高知识群体失业问题的就业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中国的失业的确也存在摩擦性、结构性和周期性等特征,但中国失业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力总量的绝对过剩,即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不是超过几百万、几千万,而是超过一两亿。这不是简单地光靠失业救济,靠开辟人才市场,进行人才培训所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实打实地增加一两亿甚至二三亿个就业岗位,舍此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钟朋荣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扩大投资  相似文献   

4.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失业问题刍议●张文礼(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兰州,730070)目前,我国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在对现有失业理论作出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当前失业的成因,并针对各种失业问题探讨医治失业的对策思路。一、几种主要的失业理论与失业对策失...  相似文献   

5.
从十六大看行业垄断性失业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构成了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反向思路。本文主要针对行业垄断性失业的现象进行概念分析、模型分析,并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一些治理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6.
林立 《黑河学刊》2008,(2):136-137
当前,我国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尽管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对策存在着不足。应从提高对青年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整合力量,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加以弥补。还需关注和重视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失业青年的沟通,满足失业青年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7.
尉强 《北方经济》2007,(21):92-93
一、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近年来内蒙古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下岗失业人员在不断增加。一方面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下降,是因其家庭主要成员长时间下岗或失业造成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低下,成了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这无疑与我区广大农牧民长期"就业不充分"密切相关。失业问题突出,就业形势严峻是导致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农民收入低下和城镇失业所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同时,失业人口、失业率亦不断攀升。通过对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同时,失业人口、失业率亦不断攀升.通过对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反失业斗争     
实现充分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反失业斗争更加重要和艰巨,我国在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已发生全国性的失业风暴,可以说,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将是失业问题,反失业斗争必然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一、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中小企业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挑战,解决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预计新增5200万以上,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更达到1.5亿人以上。城镇新增劳动力、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失业人员、进入市场的下岗职工、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交汇在一起,城镇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而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力军,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了60%左右的工业产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旧产业的均衡格局受到极大的冲击,富余劳动力得到释放。这一切使得我国的失业现象成为一个具有普遍社会性的经济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好失业问题,尽快形成再就业机制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一、我国当前失业基本状况及原因分析失业就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所有未曾受雇以及未能按照当时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失业现象不仅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大学生扩招迅速这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种引起失业的原因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表现尤为突出,而民工荒主要出现的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较我国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冗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刘霞  门萃苗 《改革与战略》2013,29(3):117-119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学生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成为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在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政策的支撑和法律的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规范、高校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探讨了政府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加入WTO,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升级势在必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失业与就业成为一个很现实很突出的问题。而如何扩大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如何促进莱芜市城镇劳动就业,本文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思考。一、存在问题(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突出。2001年莱芜市结转上年的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及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新增加的失业职工等共需…  相似文献   

16.
张红 《改革与开放》2011,(15):36-38
<正>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和大学生扩招迅速这三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各种引起失业的原因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表现尤为突出,而民工荒主要出现的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相比较我国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冗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情况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解决当前大量的失业现状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阐明该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于失业问题的对策.并利用该理论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宜勇 《开放潮》2002,(7):16-17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下岗和失业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使得促进就业不仅仅是一项阶段性的目标,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失业问题日益显性化,使得再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当前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就业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争取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如何促进就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产业结构正在经历非农化的过程,这决定了就业具有二元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典型特征,所以回顾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理论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3,(6):38-40
在2002年9月12日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始终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务必抓紧抓实抓好".本次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和此前关于就业问题的对策相比,最重要的政策变化之一在于,政策重心从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来源转向了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