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磊  连金星 《魅力中国》2014,(18):111-111
葛朗台是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葛朗台一生只恋着金钱,从来只是认钱不认人,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对葛朗台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也许是他的吝啬太过鲜明,掩盖了他的优点,我们可以在作品中抽丝剥茧的寻找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张霄 《魅力中国》2013,(29):118-119
欧也妮·葛朗台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她出生于法国内地的索漠城,父亲葛朗台是个做葡萄酒生意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同时也是个视钱如命的吝啬鬼。欧也妮善良单纯,但自私的父亲主宰了她的爱情与命运,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3.
有人评价邱晓华对时间的吝啬,可跟巴尔扎克笔下那个嗜钱如命的吝啬鬼葛朗台媲美,不同的是,后者嗜金如命,前者惜时如金。而央视某电视节目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掌握中国20年变化数字的人,一个真正对中国经济了如指掌的人。”  相似文献   

4.
张爱荣 《新西部(上)》2009,(10):147-147,145
本文分析了《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描述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对黄金的占有欲贯穿他的一生。而《守财奴》的细节描写,恰似一组组高明的特写镜头,充分揭示了葛朗台贪婪、欺骗、市侩气息的本性。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记载了从汉末至南朝年间许多名士的言谈轶事,其中有关曹操的记载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一书则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这些故事,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曹操的艺术形象,突出了他的"奸雄"本色。从《世说新语》到《三国演义》,曹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被逐渐扭曲,其中的历史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舒成刚 《魅力中国》2014,(2):111-111
本文从《三国演义》小说人物塑造的“定型化”,“特征化”这两个问题出发,结合曹操、诸葛亮具体的人物分析了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得与失,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得与失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他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反英雄”的手法,结构安排上使用的是“反小说”式的叙事结构,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受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谬、混乱与疯狂。  相似文献   

8.
张亚玲 《魅力中国》2013,(23):93-93
世界名著《飘》中媚兰的角色设置。貌似暗淡无华,却以其多重人物身份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末。在见证故事发展的同时,对斯嘉丽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用力的对比、反种、烘托、呼应等作用,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斯嘉丽的审芙判断,表达了作者自身的审蔓评价。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是二月河先生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最大的一部作品,在作品中,二月河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总结一下,他至少用了四种手法:按照《红楼梦》中塑造女性形象的范式来塑造女性形象;按照传奇的方式来塑造笔下的女性形象;用狂欢化的手法来塑造女性形象;用道家的思想来塑造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张蓉蓉 《魅力中国》2013,(25):125-126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1841年,巴尔扎克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一个系列,叫做《人间喜剧》,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更让巴尔扎克成为了现实主义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巴尔扎克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本文试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主要从巴尔扎克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历来人们喜爱小说是因为读者从小说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身边的一切,朴素的现实主义原则也由此确立,即"现实的描绘(再现)同现实本身完全相似."①巴尔扎克将这样的小说推到极至他的<人间喜剧>就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再现,这样的作家还有托尔斯泰,列宁说他的小说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因读者的思维定势,在阅读时只将朴素的现实主义定于一尊,必然会忽视或排斥小说中的技巧创造,将它们视为"野狐禅",小说中的创造新技巧也就被否定了.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反恐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张西的反恐小说《国家荣誉》里的主人公王路形象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王路性格的优缺点,并探讨了王路最终能成长为反恐英雄的一些因素,指出了小说塑造王路形象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20):102-102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是农业合作化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影响。笔者将结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党的农村政策,从三方面解读小说:第一,这部小说的语言采用豫西口语,极具地方色彩。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塑造了土改后不同类型的人,分别有思想逐步转变的农民宋老定,先进共产党员宋东山和卖地的张拴。第三,小说的创作主题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旨在写出工人阶级思想和农民的自发趋势的斗争,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与小说虽然有着相同的叙事理论背景,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在对小说的再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会有所变化。摒弃传统电影改编理论中对电影是否忠实于原著的探究,以电影《归来》和小说《陆犯焉识》为例,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述方式三个不同角度,浅析电影对小说的再创作,探索电影与小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赛珍珠,本着向西方世界阐释中国的目的,创作了小说《大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个性鲜活、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群像,为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英涛 《西部人》2004,(12):20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精心雕塑了一座文学家巴尔扎克的像:巴尔扎克目光炯炯,身披宽袖长袍,一双手非常自然地叠合在胸前。罗丹唤来自己的三个学生欣赏他的得意之作。不料,三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被雕像上这双栩栩如生的手吸引住了,连声赞叹:"好极了,这真是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这双手虽然塑得绝妙,可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太突出了,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他找来一把大斧,把那双完美的手砍掉了。几个学生被罗丹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17.
《黄色糊墙纸》和《觉醒》分别是美国女权主义的先驱吉尔曼和肖邦的小说,她们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女性的觉醒和反抗,小说中各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两类女性形象的对比中揭示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这个典型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阿Q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形象的时代背景,塑造了阿Q的独特性格特征,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形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赵靓 《魅力中国》2010,(25):179-179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之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而鲁迅在表现这一深刻思想内涵时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强有力批判。鲁迅赋予了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灵魂,借他的口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本文就从文本出发浅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克莱恩是19世纪末美国最具有天赋和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红色的勇敢勋章》是对战争现实的"忠实客观的反应"、对战争中主体意识和心理活动的深刻探讨,因此被看作是"美国作家第一部伟大的‘现代’战争小说"。为了使小说人物塑造更加形象生动,小说中大量存在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