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完整、系统的危机理论,但是他对危机理论是十分重视的。马克思一直有系统研究危机理论的计划,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特点、发生机制,危机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已经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只不过散见在他的许多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的一些政论文章中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大量实证研究。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加以梳理并系统化,同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际材料发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生产关系,探索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明斯基则通过"金融不稳定假说",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生机制。通过客观、公正地比较二者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可发现两者的可借鉴之处,而且可尝试将二者联系起来,构造"实物——金融资本的有机构成"框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按照从逻辑抽象上升到历史演绎的路径,考察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范畴对货币信用关系进行了逻辑抽象分析,揭示了货币信用关系内含不稳定基因,使危机由可能性上升为现实性;揭示了构筑于不确定性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金融系统在信用衍生机制加持下,使金融不稳定上升为一种系统性风险,危机由现实性转变为必然性;因此,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积累的无政府性.作为资本积累的调节性制度,信用与资本积累之间的互动从时间、空间和竞争等维度逐渐深化,金融不稳定趋于加剧;新自由主义及金融化将金融不稳定催化到极致,并助力金融不稳定向全球扩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来认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阐明了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既是从生产关系两重性关系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也是从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利润率分解式的基础上, 基于工资对需求和成本的双重影响可以推导出工资—利润率倒 U 关系。 将其引入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式中, 结合利润率 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以及资本积累通过劳动力需求对劳资分配的影响, 可以构建出基于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短期经济动态模型。 在该模型中, 消费不足经济危机、工资挤压利润经济危机和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危机, 这三种经济危机类型的发生机制、 条件和相互关系都能得到清晰的说明, 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危机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模型基础上, 围绕经济政策与外生冲击对投资行为和利润率的影响, 还可以为分析相关政策的作用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仲芳 《经济论坛》2009,(22):14-17
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诠释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危害性,以期为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范金融和经济危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世界爆发了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中国来说,经济危机也带来了重大创伤,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出口制造业、银行业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从商业信用制度、生产过剩、经济政治体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分析当前经济危机依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后人有不同阐释,一些对该理论错误认识和曲解的观点广为流行。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经典作家理论逻辑体系重新解读和对其后各家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导致的社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关系的失衡。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区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加剧了金融不稳定。本文立足于金融危机,阐述了金融稳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过程中应发挥核心作用,建立金融安全网,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理——生产过剩、生产资本过剩、借贷资本过剩理论不相容,马克思明确否定了增加货币供应对克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有效的观点,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也得不出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结论。货币政策有效性并非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共识,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观点更是对货币政策短期效应的有力否定。防止发生经济危机必须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道路,过剩危机发生了就得慢慢消化。  相似文献   

11.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灾难,堪称全球金融“SARS”。运用马克思理论研究金融海啸的根源和本质可以给世界经济发展以警示和启示作用,并分析各国的救市政策以及中国预防金融危机的措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必要的财政、货币手段,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积极促进经济增长,避免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凯恩斯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危机原因的阐述都非常强调实体经济的需求或供给方面的因素,用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冲击来解释经济危机是现有经济周期理论的主流。在主流经济周期理论中不存在由于单纯债务、资产等问题引起的经济危机。但是在当代发达经济中,负债状况的变化与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联系在一起,而这些资产价格波动又与收入和就业联系在一起。欧美国家在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长期引导下,其金融杠杆不断延长,直到2008年欧美经济中不断被延长的金融杠杆断裂引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人们才开始重新关注资产价格及其波动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影响,开始思考"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理论逻辑可能有严重问题。人们观察到的真实情况是:在有效需求尚未出现问题的时候,投机过渡导致的资产价格暴跌会引起金融杠杆断裂,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紧缩,从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这与传统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产生了颠覆性的冲突。从资产价格波动的视角来重新建构建经济周期理论就是要给当代"去工业化"或"经济虚拟化"发达经济的经济周期一个符合实际的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周期现象,着重阐释了经济周期的内涵、阶段、根源、传导机制以及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利益冲突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加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源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所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要谨防货币信用关系引发经济波动和危机,努力促进共同富裕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稳定和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14.
周敏 《经济师》2011,(4):31-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是资本主义无法治愈的痼疾。马克思在他有生之年经历了7次经济危机,并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通过对经济危机史的研究及密切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的情况,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现实性、根源和实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5.
朱诗勇 《当代经济》2016,(21):123-126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解决这个痼疾仍然是一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未以严格的数学方法推导出他的结论,这影响了它的说服力和指导力.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总体性危机,所以采取总量和统计平均分析的数学方法,可以精确地阐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没有过时,仍然有巨大的时代价值。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要点内容进行概述,分析了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必然性,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同时,结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存在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要采取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加快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坚持企业和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过剩产能等具体措施来规避经济危机发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历程清晰地表现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回归;1990年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探索;21世纪初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突破。从回归文本内容研究、探索新内容再到拓展新内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这场危机在促使人们反思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剖析和科学阐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和探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全面把握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及其影响,从世界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解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入探索化解经济危机的理论和政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巍 《财经研究》2007,33(11):41-52
文章建立一个由金融发展程度、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指标组成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中国1982~2005年的年度数据对这些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调整动力学进行相关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对于中国来说,金融发展程度、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不稳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但三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所有结果均显示,无论从短期和长期看,金融发展程度对一国的金融稳定具有显著影响,对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中的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只不过是在重复马克思对萨伊定律方法论的批判。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追究凯恩斯是否对马克思的抄袭,而单就否定萨伊定律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马克思批判了萨伊定律,而凯恩斯就没有批判萨伊定律。但是,凯恩斯承袭了斯密教条,因而不可能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总量关系。凯恩斯将一条曲线辩护性地描述为独立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杜撰了三大心理规律用以说明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造成失业和经济危机,所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凯恩斯既没有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病因,也没有理性地开出救治资本主义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