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微观框架,本文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为切入点,研究城乡二元转换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演变规律。一方面,当市场化改革推动产品和劳动市场交易效率达到足够高时,农村劳动力有动力转变为"全职工人",而在劳动市场"谈判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厂商却有动力只招聘"兼业工人",并维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来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劳动收入占比随着市场化改革中产品和劳动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而下降。上述两方面共同促成了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对此,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转变分工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兼业工人"向"专业农民"和"全职工人"转变,能够减弱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时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效应,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二元转型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点,论述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二元转型程度变动的"U"型规律。文章对199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总体及分组计量分析表明,二元转型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关系确实存在,同时低水平组的劳动生产率负效应更大,随着二元转型程度的发展,工资效应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而劳动生产率的负效应则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我国双重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中,因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轨迹分化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呈现区域性差异的事实,以天津市和山东省为例,运用1994-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地区分组及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对居民收入差异"倒U形"变动的影响.其结论是:(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二元经济转换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演变特征,由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变为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进入2000年以后,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轨迹开始呈现区域性分化.(2)不同于山东及全国其他地区,天津市农村内部现代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正在促使农村收入差别缩小,并且成为总体收入差别缩小的主体性因素,这是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差别降低的最大源泉;并且天津市和山东省的二元经济转换进程存在阶段性差异,各因素对收入差别的影响方向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运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并利用2004—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及其他相关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曲线呈显著的倒U型,在样本观察期内两者正相关,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后政策效果更加明显;政府的财政收入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占比、资本深化、劳动保护等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会对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投资平衡和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采用我国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比重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呈U型规律。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延缓了二元经济转型进程,增加了劳动收入比重在下降阶段的停留时间。因此,稳定我国劳动收入比重的关键是削弱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快二元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始终取决于农村的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理论,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分析影响现阶段农村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队列分析方法,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企业代际和年龄视角诠释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模式。结果表明:(1)劳动收入份额代际效应呈"U形"特征,1985年后诞生的企业呈逐代上行趋势;劳动收入份额年龄效应呈"倒U形"特征,在企业年龄为30年达到峰值;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明显不同。(2)所有制变迁和技术进步对代际效应与年龄效应皆有解释力,但所有制变迁的影响相对更突出。上述结果表明,不同代际的企业在其成长路径上都带有制度变迁之"烙印",进而形成要素分配的系统性差异。这为理解我国当前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教育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结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阐述了教育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机制,然后运用1994-2003年和2004-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教育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水平与劳动收入占比为负向关系.但近十年来二者之间呈现U型关系,且中国当前处于U型的下行区域,即教育水平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在减小.  相似文献   

9.
当前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更多地从产业结构、制度和劳动者谈判力等角度展开分析,相关观点对某一特定经济体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却无法诠释世界范围内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为此,文章从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重新审视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成因,采用供给面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测算了全国及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结果显示,中国的技术进步整体上呈现资本偏向性,即更有助于提高资本边际产出而恶化劳动收入分配地位.文章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方向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决定了劳动收入份额的U形演变规律,即劳动收入份额随劳均资本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转折阈值约为6.381万元;我国多数地区处于U形走势左侧,只有部分地区跨越了门限值而进入到劳动收入份额上升通道.因此,若要有效抑制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应关注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3—2016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数据为样本,计量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U形影响,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就业技能结构来实现。环境规制对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具有异质性,清洁行业快于污染密集行业到达U形曲线拐点。研究结论表明,目前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水平整体偏低,要实现环境规制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双赢,需要进一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使工业行业尽早达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拐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政府由竞争而采取的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在中国特殊的经济分权模式下,这种赶超行为一方面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先发展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导致了过快的资本深化。文章然后提出了理论假说,最后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显著降低了劳动报酬份额;另外,文章还发现人力资本存量也与劳动收入占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价值链分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取决于要素供求结构,也与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关。文章通过一个纳入价值链分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计量分析模型,对分省区的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价值链分工地位加剧了国民财富分配失衡问题,二元经济分割导致沿海地区的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使工资增长远落后于经济增长,从而在总量上我国的劳动者整体报酬率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分区域回归分析还发现,国际价值链分工和二元经济的国民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不仅要对劳动力市场工资形成制度进行干预,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产业的价值链攀升,提高国民经济的价值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偏向政策分化了中国的城乡,反过来为了消除城乡失衡及城乡差别还得依靠农村的发展壮大。文章分析指出"当前"是相机选择强农村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同时借助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土地的产出和收入增长弹性不显著,反过来可以推知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有巨大空间;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分别存在倒U形和U形关系,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重要的"相机选择"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4.
王韧 《财经研究》2006,32(8):4-16
为揭示城乡转换和经济开放双重约束下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趋势和特征,文章构建了一个四部门的双二元动态分析框架,并检验了其现实适用性,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这一分析框架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巨大城乡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仍将呈现出“倒U”趋势,而对外经济开放则会显著影响到这一过程的实现形式;从根本上看,重新审视二元结构政策,消除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有序地推动对外开放构成了优化我国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约束。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以劳动力是稀缺资源作为其前提假设,与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时解释力不足。文章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稀缺要素假定,基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假定的二元经济模型和中国数据表现出的异质性特征,建立了一个分析二元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趋降的原因,提出促进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禀赋、审慎干预劳动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从劳动力群体的转移和个体转移两个角度出发,并由此形成了不少理论学说,包括宏观视角的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以及微观视角的贝克尔家庭经济学、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博格的推—拉理论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探索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增长型向分配型、从生产型向消费型、从建设型向民生型转变的过程中,回顾和总结学术界关于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讨论显然是必要的。文章从多个方面回顾、分析和考察了"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这一理论模型提出后的争论焦点及演变过程,包括围绕这一理论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比如有关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条件的比较分析,有关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剩余/生计比以及农村收入差别大于城镇差别等两部门内部各种因素的趋势、二元结构部门转换影响收入差别的讨论,有关国有资本积累及改革引起的民营资本积累、税收政策和体制改革对收入差别变动趋势的影响的讨论,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验证等。分析表明,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别还在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步呈"阶梯形"上升,但上升的势头已经趋缓,并且个别方面比如城市化等因素导致的收入差别已经初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