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资资讯     
刘璐 《中国外资》2010,(18):I0003-I0004
1.CPI将见顶回落 据统计局测算.8月CPI上涨3.5%中,翘尾因素占1.7个百分点,剩下1.8个百分点则为新涨价因素。据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新涨价因素主要由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8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19.2%,肉禽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贡献”了70%左右。  相似文献   

2.
粮价是"百价之母",以粮价为主导的农产品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CPI指数的高低。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5.15亿吨,成为历史上第4个产量超5亿吨的高产年,但粮价涨幅却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26%,较上年增长9.26%。在飞涨的农产品价格背后,究竟编织着怎样的一条资金链?在生产、经营、加工各个环节中,究竟谁是农产品涨价的真正受益者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3.
数字     
《中国信用卡》2010,(23):7-7
CPI同比涨4.4% 创25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扩大0.8个百分点,创下近2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在新涨价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占CPI上涨的比例达到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占166%。  相似文献   

4.
2005年四川省GDP缩减指数为3.2%,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低0.9个百分点,显示出总体价格水平的回落。从原材料价格(9.3%)、工业品出厂价格(4.0%)到居民消费价格(1.7%)。整个产业链中价格涨幅呈前高后低态势,挤压了企业利润。2006年,食品价格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运行时期,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也较小,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启动以及油价倒挂是主要的新涨价因素,而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产能过剩又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因此,2006年CPI处于低位温和增长的可能性较大,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或膨胀的可能性均较小。  相似文献   

5.
刘煜辉 《金融博览》2010,(24):38-39
中国10月份的官方CPI数据公布为4.4%,大大超乎市场预期。 我们拆开来看。中国的CPI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数据因素影响,叫翘尾效应,由前期的物价水平所决定;另一个是新涨价因素。以10月份的数据4.4%为例,翘尾的因素占到1.3%,新涨价因素是3.1%,新涨价因素显然是10月CPI超出市场预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煤炭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许多省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资源,而煤炭作为火电、钢铁、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部门的产品价格。本文通过建立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探究了煤炭价格波动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炭价格波动对产业链中上游产品价格影响较为显著;煤炭价格波动易对市场资金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怎样认识CPI     
用两个平均值衡量的物价与收入 我国统计部门编制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同,都是试图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篮子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来反映百姓生活所面临的涨价压力。在国内CPI的统计中,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按用途分为8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相似文献   

8.
怎样认识CPI     
用两个平均值衡量的物价与收入 我国统计部门编制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同,都是试图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篮子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来反映百姓生活所面临的涨价压力.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当前物价上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影响CPI上涨2.5个百分点;扣除食品涨价影响,CPI仅上涨0.7个百分点.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  相似文献   

10.
近一段时期,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 造成上半年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货币过多,而是食品价格上涨推动所致。近期的物价上涨并非普遍的全面的物价上涨,而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引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在CPI不断攀升的时候,我们不能就价格论价格,更要关注物价之外的一些因素,尤其是那些利润已经很高的行业和企业的涨价呼声,更要引起注意,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在目前利益格局复杂多变的时候,产品涨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7年江苏省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江苏省经济各部门对煤炭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深入分析江苏省各部门对煤炭的依赖程度;然后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测算了煤炭价格变化对江苏省经济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煤炭价格上涨对江苏省第二产业中的高能耗部门影响较大,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价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7年江苏省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计算江苏省经济各部门对煤炭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深入分析江苏省各部门对煤炭的依赖程度;然后利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测算了煤炭价格变化对江苏省经济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煤炭价格上涨对江苏省第二产业中的高能耗部门影响较大,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价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我国失业率水平在7%左右 短期和中期CPI走势成为影响投资者和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CPI可能持续处于高位的担心,使得市场对未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尤为关注.影响我国短期和中期CPI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  相似文献   

14.
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炉了,引人注目的还是CPI继续上涨,7月上涨3.3%,8月上涨3.5%.有专家建议央行提高利率,笔者却认为万万不可.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加息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在8月CPI的上涨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贡献70%以上,在CPI统计的8大类商品中,食品价格涨幅最高达7.5%,比7月上涨的6.8%又高出了0.7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上涨好比是脸上的青春痘,加息却是在抽血.  相似文献   

15.
数字     
《中国税务》2012,(6):5
3.4%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报告,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4%,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4月份3.4个百分点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6个百分点。1至4月份平均,CPI同比上涨3.7%。从同比数据看,食品价格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对全国3.1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下降5.9%,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下降4.3%、112.2%、7.8%、3.3%。  相似文献   

17.
于是 《中国金融家》2010,(6):125-126
当前,除了不少日常生活用品涨价,大宗商品如成品油、白糖、铜、铝等价格不断往上耙,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较之上升了0.4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6.8%。从统计数据来看,CPI自去年11月由负转正后,一直呈现上行趋势。  相似文献   

18.
数字     
《中国信用卡》2010,(17):5-5
7月CPI同比上涨3.3% 创年内新高 国家统计局8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3%,涨幅较6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为2010年最大涨幅。夏季高温和洪涝灾害对农产品供给带来冲击,导致食品涨价。  相似文献   

19.
“负利率”这个词近期频频见诸报端,有的甚至认为“负利率”时代已经来临。所谓负利率,是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幅度超过银行存款利率.导致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CPI是用来衡量居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标。在经济学家的眼里,CPI通常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核心观察指标之一。央行《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测,2004年即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指数上涨也会达到2.2%,全年物价上涨控制目标确定为3.0%,实际可能达到3.2%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有几篇文章,探讨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农产品中大半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有一定的刚性,当市场上供不应求.就会涨价;供过于求,就会跌价。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其供给在短期内缺少弹性,涨价,其供给不能立即增大;跌价,供给也难立即减少。农产品供给的调整,要等几个月或一年以后。因而,逐年来看,如果今年供过于求.农产品市场价格会低于供求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到了明年.生产者因今年价低而减少了供给,可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又高于均衡水平。因此,即使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基本上是稳定的,其市场价格也未必能趋近于供求平衡的均衡水平,很可能是逐年上下波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