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综合经营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波 《改革与战略》2011,27(7):72-73
综合经营逐渐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需要改革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模式,稳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文章认为,应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及完善对金融控制集团的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
侯娟娟 《特区经济》2011,(6):122-123
置身于世纪之交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滚滚潮流,面对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向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和发展方向靠拢,以确保中国经济、金融与国际接轨,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就成为中国金融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而金融监管并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模式,也不存在一个普遍使用的通用模式,一个合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在既尊重传统与现实,又在考虑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等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国情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3.
金融监管主要有统一监管、分业监管、不完全统一监管三种模式。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特别注重健全和完善本国金融监管体系,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适应性变革。从长远看,中国应当走金融统一监管或综合监管之路,变分业监管为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理顺协调沟通机制、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加强国际合作是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和法律规制正属于起步阶段,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现行的机构和运行模式下的监管套利成因和法律规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目前影子银行监管法律规制的改进的相关措施,削弱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动力,保障经济建设资金运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法模式中银行业务监管实行的是一级多元监管体制,金融监管大权集中于中央,但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金融监管。一、德国的金融监管德国是最早建立独立的综合金融监管的国家,德国政府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和控制是在联邦银行业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密切配合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2007年次美国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从局部扩散到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均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开始反思金融监管模式的恰当与否,中国在应对这场危机时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问题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状况和有效金融监管模式,针对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统一监管模式的构建,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的基本问题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对离岸金融监管的基本问题与监管政策的探讨很有必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离岸金融监管的基本问题,如监管的主体、监管的原则、监管目标、监管内容和特点等。在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监管经验上,文章提出要创造有利于政策实施的良好环境,并从账户管理、市场准入管理、风险管理等几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卢春燕 《特区经济》2006,(2):156-158
合理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实现监管资源有效配置和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基础,也是保证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本文对美国、英国、德国等不同金融监管模式下的监管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监管协调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高效运作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存在的几种金融监管模式比较 当前存在以下几种金融监管模式:机构监管、目标监管、功能监管、单一管制机构监管。除了机构监管之外,其他三种监管模式都反映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融合趋势,尤其是功能监管。但是在实践中这些监管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应该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有关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讨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首先从 2 0世纪末以来国外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背景出发 ,对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进行比较 ,并对学术界有关金融监管体制设计提出的三种主要理论模式 (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和目标型监管 )及其利弊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试图为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凯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3):130-132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现代金融业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金融创新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机制、运行方式和运行效率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诱发因素之一,但又从根本上规定了金融创新的基本范围、速度,决定了金融创新是否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文章讨论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二者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华 《特区经济》2007,(5):68-70
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金融的脆弱性也日渐显现;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敏感时期及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市场缺陷,因此,依法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与效率将成为国家经济稳健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应制定适度从严的资本市场金融监管标准,培育“中强式资本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3.
Now there exist three kinds of viewpoints 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One thinks our country should relax financial supervision, other think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the 3rd viewpoint think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hould be flexible. This paper thinks the discrepancy of these viewpoints lies in the different object that they discuss. Actually these viewpoints are compatible.  相似文献   

14.
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际 《特区经济》2008,(11):230-231
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金融业既要坚持开放,又要审慎性监管。然而,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诸如金融监管理念模糊、监管者角色定位不准等缺陷,不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完善我国金融监督法律制度必须确立开放与保护并重的监管理念,实现监管者角色的转变,尽快制定统一的《金融监管法》,协调和完备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金融风险关系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安全,互联网金融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重要构成,成为金融风险新的诱发点和“灰犀牛”。以互联网金融风险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353篇相关文献,对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风险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互联网金融风险协同监管研究的概念性框架。该框架以互联网金融风险形成的行为机理为逻辑起点,以监管问题的调查研判-监管问题的成因剖析-协同监管为逻辑主线,进而提出由协同监管范畴、模式和策略等3个层面构成的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体系。研究结论有望为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提供有益思路,并为相关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GATS框架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珍 《改革与战略》2010,26(2):33-35
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给我国金融业提供适度的保护,是我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重大而影响深远的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然后剖析了GATS框架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要充分利用GATS及其附件中的审慎监管规定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闫坤  崔潮 《改革》2012,(4):52-58
我国近现代财政形态,可归纳为从帝国财政崩溃走向公共财政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一统财政体制逐渐瓦解,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逐步融入与先发现代化国家趋同的财政联邦主义改革方向。我国有必要建立宪政化、法治化的财政体制框架,在社会监督下形成政府间稳定的法律关系,使财政体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性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夏春艳 《特区经济》2009,(12):232-233
金融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发展的中国而言,顺应金融全球化潮流、推进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与保卫本国金融安全、维护本国金融利益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要在一个全球化日甚的金融宏观背景下维护本国金融安全,关键在于加强金融监管和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国金融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现行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组织体系将无法适应金融开放与金融创新以及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金融监管大部制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模式。金融监管大部制的实现要循序渐进,逐步独立于政府其他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