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邓广,祖籍安徽宿州市人。曾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人物画系、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画艺术工作室学习。作品曾入选全军"九八抗洪"美展、荣获江苏省"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人物画一等奖、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展等。《美术报》《中国画潭》《十方艺术》曾多次介绍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王易罡是一个前卫的艺术家,他勇于尝试多种时尚前卫的艺术形式,以《美国制造》和《中国山水》为其代表作。这两部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本土艺术文化,作者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用艺术的手段抨击了丑陋。以《美国制造》为例详细阐述了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董事长书架     
《华商》2010,(1):93-93
《有味》 《有味》是汪涵的首部文字作品,他通过寻访湖南、北京等地的“现代隐士”,拜访各处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用老散文的笔法,描写了糍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杆、墨条、香干等物件的制作过程,这些手艺大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的边缘。汪涵用悠远的文字回味着过往,玩味着这些物件和老手艺,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对亲情的眷恋、对事业的感悟,以及对老手艺人及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  相似文献   

4.
广告语言是一切广告作品的物质外壳.任何广告作品要想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必须有效地利用各种语言形式.如文字、图像、画面、编排等。当代中国广告在发展的过程中.成绩斐然.但也面临一些难以消解的困惑.在当代广告语言的运用中问题尤其突出。本文仅就广告语言中的文字语言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穆星 《中国报业》2015,(4):77-78
近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使用,网络传播赋予表意文字生命力,进而对我国汉语言文字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对网络表意符号传播对我国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时,首先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基本形式,并对网络表意符号的基本特征以及网络表意符号形成的动因作了主要的分析,最后探讨总结了网络表意符号传播对我国汉语言文字传播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邱立珍 《消费导刊》2011,(1):144-145
文章阐述了英汉两种文字的形成、来源、内部构成特点等,进而比较了两种文字的异同,着力阐释了两者之间的文字形成中的异同和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认为汉英文字的构字部件中都存在不同的表意或表音的自由词素、词根和粘着词素,这些构词部件彼此组合成新词的组合方式却大都是会意式。这种差异反映出英汉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上海商业》2011,(2):60-60
余龙,号天道颉人,一九五七年生,苏州人。现任中国东方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刘海粟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方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客座教授等。自幼好丹青,师自然。专书法,涉绘画,能诗文,善撰联。其作品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以及国内诸城市展出并入编《硬笔书法家精品大全》、  相似文献   

8.
张默闻 《广告大观》2008,(8):148-148
我的文字功底差,差到至今都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看来此生也没有戏了。最近无聊,看见了国文大师秋雨先生和文字新锐韩寒先生通过网络让中国的读者明白了什么是大师风范,什么是文字热血青年。他们都有粉丝,都有坚定的支持者,韩先生的批评话语尚未结束,  相似文献   

9.
李芳 《商》2014,(13):69-69,58
唐代李功佐创作的《南柯太守传》与明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南柯记》同样描绘著名的“南柯一梦”故事。但两部作品在思想内蕴、情感指向以及终极世界的建构上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走向。本文从文本本身着眼,分析细节处理与文字蕴藉中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差异,并试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浮生若梦”思想及其内涵源流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逸然 《中国拍卖》2018,(12):52-57
2018苏富比香港秋拍,徐累作品《游离的青花》以75万元港币成交;2018中国嘉德春拍,徐乐乐《秋清古思》以161万成交;2018北京匡时春拍,薛亮作品《霞映云帆》拍出1380万元高价;2017年6月,荣宝斋(济南)朱新建作品《花鸟》四屏拍出138万元……这些画家都曾与南京艺术学院结缘,他们深谙南艺“闳约深美”的艺术理...  相似文献   

11.
秦先普 《中国广告》2014,(12):38-39
正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信息,我们通过屏幕看到另一面的我们自己。徐文恺(aka.aaajiao),艺术家和策展人。国内前沿的媒体艺术尝试者、博客写手,同时也是一位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徐文恺的作品通常专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使用,并试图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其表现,以此在数据与现实的"调制解调"之中完成对作品内涵的完整表达。他对中国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审美贡献在于他以自身的活跃姿态,在电脑软件的艺术应用方面,尽力扮演了国内外最新趋势的交流者与先行者角色。《中国广告》:你的作品画面绚烂超现实,让人看了以后有一种审美的震撼,这  相似文献   

12.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本人和其作品频获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莫言是葛浩文很欣赏的一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莫言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创作风格深深吸引了葛浩文,通过对莫言创作文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葛浩文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等一系列作品翻译到国外,葛浩文几乎成了莫言走向世界的"经纪人",莫言也因此获得2012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文章选取莫言《红高粱家族》的译本进行分析,探究葛浩文成功的翻译方法,以期对翻译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连悦  娄红芳  刘剑 《商》2012,(17):192-192
阿炳是《二泉映月》的一度创作者,也是二度创作者中的第一人,他的演奏对后人起到了奠基者和先导者的作用。当今也有许多二胡演奏家演绎了这首作品,使《二泉映月》又具备了新的内涵。本人从事声乐艺术教育研究,通过对二胡作品二度创作的认识也联想到有关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一些感想,在本文中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14.
《商》2015,(9)
葛浩文翻译莫言的诸多作品都得到了中外的高度认可,《檀香刑》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二部作品,之前对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对莫言作品结构风格的把握以及对莫言思维空间跳跃的适应,让《檀香刑》语言措辞更成熟、风格更贴近原著。本文以纽马克核心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探讨葛浩文的《檀香刑》英译版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褚先宇 《品牌》2015,(1):127-128
当代艺术设计主要指的是对艺术的形式美感进行创造,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将审美和使用的功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但是利用艺术形式去点缀。这是一种将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完美典范。文字元素利用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是展现文字自身魅力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的基本形式对中国文字元素的利用作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张德余 《中国报业》2014,(17):10-10
光是摄影的灵魂,也是作品的灵性,没有光就没摄影艺术的诞生。归根结底,摄影就是用“光”来做画的艺术,也是用光来表达作品内涵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借鉴中国画“惜墨如金”说,可以讲摄影“惜光如金”才堪称高明。《绚丽青奥》就是一幅用光尚佳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贸导刊》2009,(11):I0001-I0004
吴开英 1954年生,著名书画家、文艺理论家。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规范汉字表》研制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艺术科研课题《中国古戏台的保护与研究》主持人。著有《标题书法》、《吴开英书画集》、《中国古戏台匾联艺术》、《汉字楷、行、隶三体标准字帖》等。其工笔花鸟和写意山水画独具风格。书宗二王,尤擅楷书、榜书和行草书。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曾在北京、广州、江门、增城、宿迁等地以及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作品展、有多件作品被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等机构收藏。  相似文献   

18.
罗岩 《浙商》2005,(3):150-150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著名女画家周天黎的作品及评介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台湾《中央日报》用一个整版篇幅发表了薛家柱的长文《周天黎的艺术世界》和吴战垒的评论文章《画家艺术匠心的巨裂——生》,不少学者、专家包括香港在内的一些海内外报刊,都发表了对周天黎作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9.
李丹枫 《消费导刊》2010,(4):218-218
声乐艺术用人的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感情通过歌者的真情演绎会给手中带来身心的陶醉。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则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 ,它能反映出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精神财富。而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运用多少。因为声乐艺术也是源自人类的文化中,所以一个声乐表演者文化修养如何如何,会对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文化修养和声乐表现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5,(3)
在中国众多的优秀钢琴作品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比如说:《兰花花的故事》、《陕北民歌变奏曲》等都是家喻户晓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优秀作品,几乎每个人都能随口唱上几句。伴随着文化全球性的趋势以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目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们的欢迎。因此,本论文主要从陕北民歌与钢琴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陕北民歌在钢琴曲目表演中的特色并且通过相关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目的研究,探索和理解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征,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的融合,并且对我今后的钢琴演奏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