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战压力,江浙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国际化是个只有少数大企业关心的问题”,这种看法在纺织品贸易争端以前也许还有其道理。现在,一个最具本土特色同时又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家群落——江浙企业的国际化困境,因为眼前这场“世纪贸易战”,开始凸显在国人面前。近1个月来,我们看到,一向低调沉稳的江浙企业,利用各种场合公开表达他们的困惑和反思。浙江传化集团徐冠巨说,浙江企业的低附加值高污染模式走到尽头了;红蜻蜓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笔者在《2005:跨国并购的价值冲 突》(《中国企业家》2004年12期)一文中呼吁 业界高度关注:“与虚张声势的中国企业浩荡出 行相反,真正藏龙卧虎的全球公司却在悄悄地 进村。”“跨国并购从来就是双向的通道,在我们 的企业家对陌生的国际舞台跃跃欲试之时,需 要清醒地看到,跨国并购的真正战场是在中国 本土。中国企业的最大价值是赢在本土,中国经  相似文献   

3.
张军  蒲越 《中国企业家》1999,(12):22-23
如果说,《中国企业家》必须聚焦“入世”这一重大历史话题,企业家视角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入世”最直接影响的人就是企业家。只有当中国的企业、企业家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中国才有可能面对未来的一切.企业家们是否知道前面的路?他们准备好了吗?他们准备了什么?只有真实了解,反映企业界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种种难题。一如既往,本次调查得到了广大企业界朋友的热情支持.尽管调查问卷长达3页,本刊仍在2天里发出了180份问卷,收回了123份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4.
中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是什么?如何迎头赶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三届深圳高峰会”上,企业界人士与专家学者就这个主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2004,(Z1)
<正> 未来10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如何取长补短,化“竞争”为“竞合”?9月24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领袖及本土企业首脑500人汇聚中国大饭店,参加了主题为:“决胜中国,共享未来黄金10年”的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共同研讨跨国公司融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完成国际化之路等话题。在高峰论坛中,企业家就“中国未来10年,分享商业未时代”、“中国能否持续领跑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如何在中  相似文献   

6.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6,(24):109-111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已成定局。然而,汽车大国是否等同于汽车强国呢?在本次年会的分论坛“中国:下一个汽车大国?”里,来自企业界与咨询机构的人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汽车大国”的称号是依托于中国本土强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欧美日韩企业在中国不断圈地扩产的时候,这个称号所能体现的只是一种被动与悲哀。只有不断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涌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我们才会迎来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天。  相似文献   

7.
秦邦建  宋平 《经营者》2004,(10):100-101
未来10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如何取长补短,化“竞争”为“竞合”?9月24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领袖及本土企业首脑500人汇聚中国大饭店,参加了主题为:“决胜中国,共享未来黄金10年”的2004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共同研讨跨国公司融人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完成国际化之路等话题。  相似文献   

8.
一年前.笔者在《2005:跨国并购的价值冲突》(《中国企业家》2004年12期)一文中呼吁业界高度关注:“与虚张声势的中国企业浩荡出行相反,真正藏龙卧虎的全球公司却在悄悄地进村。”“跨国并购从来就是双向的通道,在我们的企业家对陌生的国际舞台跃跃欲试之时.需要清醒地看到.跨国并购的真正战场是在中国本土。中国企业的最大价值是赢在本土,中国经济就是全球经济的主战场.无论我们如何机敏.主场的败将很难成为客场的胜利者。与日本当年以市场开拓为主导的海外并购高潮相比.我们还处于散兵游勇阶段.远远谈不上来自中国企业的威胁。”今天看来.这一判断仍然不错。  相似文献   

9.
2005年初,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十大新职业,企业文化师位列其中,企业文化师的诞生,说明了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在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道路。这是振奋人心的喜讯。笔者在欣喜之余,同时也感觉到作为一名企业文化从业者肩上责任的沉重。浮躁环境孕育出企业文化“眩晕症”企业文化作为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一直被企业家和学者认为是一种亚文化,因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摆在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严重问题就是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企业基业长青的长远战略问题,就暂时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的问题,中国企业界的两位教父式人物——柳传志和王石——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无论是柳传志的“在商言商”,还是王石呼吁“联起手来,通过理性博弈,维护自己的权利,参与制度建设”,其背后的语境其实并无本质区别,他们同样感受到了某种强大力量的压力。企业家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无比微妙,以至于中国财富阶层都在纠结自己是“强迫谈论”还是“强迫不谈论”政治。只有当一个话题变得有“禁忌”意味时,这样的选择困境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家》杂志影响力、权威性和发行量的迅速扩大,不断有各界读者尤其是企业界的朋友向我们提议:世界上几大财经杂志几乎都有对全球企业界的种种排行,某些权威排行榜甚至已经成为那些国际大刊的重要标志。既然把杂志定位为中国未来的《财富》、《福布斯》,《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不搞自己对中国企业或中国企业家的排行?  相似文献   

12.
孕育奶山羊     
时隔一年,《中国企业家》记者再次跟随一家本土VC一同“下乡”看项目,这次带我们下乡的本土VC机构也是来自深圳,叫东方富海。上次我们在文章中曾呼吁资本与人才一同下乡,这次“下乡”的不仅仅是资本,还有企业家。  相似文献   

13.
赵鹏飞 《企业经济》2006,(1):180-182
中航油事件虽已成为历史,但在金融和企业界的影响极其深远。分析与反思其产生的原因,对预防和防范未来犯同样的错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会计责任的角度对中航油事件中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传统信息披露模式的弊端、信息监管的失控及信息披露的粗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以期做好充分的会计基础准备来迎接我国未来衍生品交易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乐观点儿看,卖给跨国资本也许是本土企业成长为全球大企业的另外一种方式“最近又有谁在准备卖企业啊?”企业界近来的聚会上,这样的私下打听,差不多成了标准的“见面问候语”。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卖掉自己企业大部分股份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交易的节奏在加快,规模在放大。掰着指头数,阿里巴巴、顺驰、小护士、东盛“白加黑”、永乐、苏泊尔、搜房网,加上著名的徐工,最近的统一,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两起并购新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不出企业家”。上海真的不出企业家吗?中国商界的这一“咒语”,正在被一群新生的上海企业家打破。199g年,携程、盛大创立:2002年,分众、如家创立,在此后的三五年间.这几家由上海人在上海创立的上海企业.迅速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宠儿,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耀眼明星。同样是“胆小”,同样是“算计”,同样是“崇洋迷外”,为什么这些原先制约上海人创业、诞生企业家群落的“缺点”,却在陈天桥、江南春、梁建章、季琦这些新上海企业家身上,变成了创下大业的“优势”?是企业家的定义变了还是上海人的内在气质变了?四五家企业、七八个新企业家,也许还不足以推翻“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但假如这几个人身上的气质恰好代表了中国商业与全球契合的新方向,那就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这几个样本了。  相似文献   

16.
《山东企业管理》2011,(6):54-55
2011年4月27日,在“2011企业家活动日暨山东省企业家年会”上,莱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祥荣获第十九届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在接受《企业界》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全球性金融危机迫使钢铁行业甚至各行各业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企业界的精英当然赋有历史的责任,赋有社会的责任。我自己本身是从事法律教育的,给我这个题目“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包含了某些法律的内容,但又显然不完全包含法律的内容, 所以我思考了一段时间,究竟从哪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讲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当然一部分肯  相似文献   

18.
新原点法则     
从汽车“大亨”几年来的各异表现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共性的理念加以反思?在企业家看中“回归”二字的分量时,经营管理的“原点”又在哪里?从“流血”的企业,与抗击打能力强的企业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事件     
《东方企业家》2005,(6):23-23
对本土银行的“异常忠诚”;中银和建行仍力争年内上市;中国税率是否世界第二?;全球假药2/3来自中国?;房地产调控的统计游戏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热议《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话题,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和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又快又好》置换《又快又好》,这不仅仅是“两字”的换位,更是反映了经济发展以“量变转向质变”的飞跃;是企业,企业家发展理念的更新与突破;也是企业发展征程迈出了立足国内,走向国际,跨越全球的重要一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