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青海省同德县秀麻村草场使用和草场产权制度的调研,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草场使用和草场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的五个阶段,指出目前存在的草场所有权的法律主体模糊、草场承包的不彻底、草场制度供给不足等主要问题,以期为当前我国草场产权制度的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草场"承包到户"以来,以户为单位的"圈地运动"的兴起成为比较成功的耕地承包模式.但畜牧业生产特点不同于种植业,而随着种植业的发展,细碎化耕地已经不符合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耕地流转成为必然.在这一背景下,以户为单位的草场围栏引发了广泛争议.文章以锡林郭勒盟为调查地区,从经济、生态及文化角度对草场围栏的效益进行浅显分析,并加以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3.
香格里拉县地处长江上游,其草场资源利用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进程影响,当地草场(草山、草坡)使用是一种国有森林草场"自由、共用"与农村集体草场"社区共管"并存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这种形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公地悲剧"已初现端倪,草场载畜过重,草场严重退化,影响着草场(草山、草坡)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草场使用理念;选择新的经济收入方式,形成新的农村经济格局;依托林业科技发展经济林木;积极发展旅游业;有效推进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加快乡村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生态经济效益理论和生态经济均衡论,引入协调性概念,对陕北榆林地区北六县草场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建立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是根本解决本区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矛盾,保持草场资源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玛曲草原草场退化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涵盖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部分地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对下游的社会经济和水资源供给有着重要影响,而畜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黄河源区草场已经出现退化严重和草场承载力明显降低的趋势,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产生了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对造成黄河源区玛曲草原植被退化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的草场退化,自然原因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在推行"围栏放牧"的过程中,因为当地文化、宗教、牧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和经济结构等原因导致牧民为了增加收入而不得不超载放牧是造成该地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牧场管理制度与当地经济环境的不协调,是造成黄河源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给西部地区各行业都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投入的重点,宁夏的荒漠化治理与天然草场的保护与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如何利用好国家的资金、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农民增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家政权建设,并非只涉及权力扩张,更为实质性的内容是它涉及权力本身性质的变化.伴随着近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进行,草场生态治理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传统社会的多维治理,到革命时代的国家强制,再到改革时期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草场生态政策出现了“再集中”的趋势.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背景,未来的草场生态治理有必要尊重牧民权利,增强牧民集体行动能力,强化地方基层政府的功能,进而实现牧民与国家,特别是与地方基层政府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牧民收入变化的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牧民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农民和城镇居民相比,牧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目前,畜牧生产方式落后、牧民转产转业困难、牧区补贴力度较小、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牧民收入的增长。本文认为,今后促进牧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转变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牧区非牧产业、完善补贴政策和发展牧区公共事业。因此,要以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新牧区建设和努力扩大牧业就业为抓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区域整体调查勘测与定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牧区围封禁牧对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舍饲与放牧对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指出在草场退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兼顾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要扩大羊只养殖规模,必须采用草舍饲养羊的方式,才能解决畜牧业生产条件的限制与牧业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才能引导畜牧业经济走向商品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森林对草地畜牧业的重要作用森林有多种效益,而且是长久稳定的效益。它对草场的维护,是其它各种防止草场退化措施不能代替的。牧草虽然周转快、收益早,但没有森林的维护,草场也难以维持稳定的效益。森林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稳定与平衡大自然,是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绿色屏障。澳大利亚、新西南、日本等国,在森林砍伐后种草,又在草场配置防护林带,栽种乔木,营造防风林,建立“绿篱”围栏,畜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镶黄旗把生态建设作为保持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坚持数年治理水蚀荒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使43条水蚀严重的荒沟被上了绿装,有效遏制了因水蚀而造成的草场沙化问题。镶黄旗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南部,是一个纯牧业棋。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由于境内山多,地表土质松软,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全旗有水蚀沟3000多条,其中1km长3m宽以上的沟1100多条,近一半的草场严重退化,直接威胁着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旗委、政府把治理水蚀荒沟,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牧区最大的基础工程建设项目,从1…  相似文献   

12.
楼兴甫 《环境经济》2012,(1):109-110
我国四川省北部的若尔盖草原,平均海拔约3468米,年均气温0-2℃,年降水量约600-700毫米,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草甸草原区,拥有天然草场资源面积达88万公顷,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牧区,也是亚洲最好的天然牧场之一,并兼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这里的山脉、草原、湖泊、河流,景色独特、环境秀美。  相似文献   

13.
进入近代社会,受清政府"放垦政策"和内地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蒙古族传统游牧业经济向半农半牧经济和农业经济转变,牧区转变成半农半牧区和纯农区。本文主要分析了促成蒙古族半农半牧区形成和变迁的制度因素,试图论证制度因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在影响城镇化的诸多因素中,制度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南州城镇化历程的梳理,探讨制度变迁对甘南城镇化的作用;并从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甘南城镇化的制度困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只有把草场承包制度、牧民定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甘南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甘南城镇化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湖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70%以上),天然的以及森林遭破坏后退化形成的草山、草坡分布较广,迅速查明它们的分布、规模和特点,对合理开发利用这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有益的。现应用陆地卫星图象对湖南通道县山地草场进行解译,旨在了解南方型山地草场在陆地卫星图象上的可译性,为今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比例尺草山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牧业、牧区和牧民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草牧场的关系问题。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实质上就是人地矛盾。在草原牧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人地矛盾的存在及其加剧是关系牧区未来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草原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这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牧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达茂旗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排斥性是造成牧民移民后经济收入少、政治参与度低、社会融入难、文化堕距大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适应困境,文章认为生态移民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牧区、牧业、牧民的特点,促进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年Google Earth数据、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借助ENVI和Arc GIS,在村落—庭院尺度,刻画了西藏当雄县当曲流域聚落演变,分析了聚落演变的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探讨了牧区聚落优化的路径。研究发现:(1)2010—2015年当曲流域聚落已经由传统的游牧迁徙演进到定居放牧阶段,聚落规模显著增大,分布海拔有所降低、选址改善,亚村落—庭院尺度的聚落斑块呈集聚型,聚落定居化、集中化趋势明显。(2)水源、草场、交通是牧区聚落集聚的引力因子,高海拔、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是聚落集聚的斥力因子。聚落体系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矛盾中不断演化发展。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交通便捷的地区的聚落得以快速发展;分布于高海拔、山区、水草资源欠佳、生态敏感、交通不便地区的聚落趋于萎缩。(3)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定居化深刻影响着牧区聚落分布格局与发展演变。可选取经济生态化、特色产业化、新型城镇化、适度定居化等路径,优化区域规划、完善公用基础设施、高效配置水草资源和整合制度政策,促进草原牧区聚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永县地处湘、桂边界,介于北纬24°55′~25°29′,东经110°57′~114°41′之间。四境山岭绵亘,都庞岭纵贯全县西北半部,最高峰杉木顶海拔1,951米,花山横卧西南角,南有蛮子岭,东临九嶷山,属南岭山地。山势巍峨陡峭,河流深切。都庞岭山脊走向大体与岩层走向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主要由板岩、石英砂岩构成中山地貌,是森林和脊岭草场的主要分布带。中部及东南半部地区,多为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丘陵,海拔500米左右,呈峰丛状。沿岩层倾向坡缓(10~15°)谷宽,发育着岩溶洼地和溶蚀谷地,是较理想的天然草场。  相似文献   

20.
楼兴甫 《环境经济》2012,(Z1):109-110
我国四川省北部的若尔盖草原,平均海拔约3468米,年均气温0~2℃,年降水量约600~700毫米,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草甸草原区,拥有天然草场资源面积达88万公顷,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牧区,也是亚洲最好的天然牧场之一,并兼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这里的山脉、草原、湖泊、河流,景色独特、环境秀美。七月的若尔盖草原还处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季节。这里风凉气爽,云蒸霞蔚,绿满山川,水满湖泊,碧绿万顷,一望无际。无论你置身于何处,周围都是那么辽阔,及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