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商标法中的“反向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多数的商标侵权都是”顺向混淆”,即在后的商标所有人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虚假印象,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来源于在先的商标所有人,或者说在先商标人制造了或认可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在这种侵权中,在后的商标所有人利用了在先的商标所有人的商誉。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由于在先的商标人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案件处理的需要认定驰名商标,不满足驰名商标保护条件或普通商标足以保护的,就没有对商标是否驰名的事实进行法律确认的必要。已注册商标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保护,一般无需认定商标是否驰名,除非针对恶意注册超过5年的在后商标。“按需认定”原则旨在服务驰名商标保护,防止驰名商标认定“异化”,增强驰名商标认定的正当性和公信力。但是,将驰名事实单纯作为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按需认定”限缩成侵权行为成立判定之“需”,容易不合理地减损已注册驰名商标保护法律效果,违背驰名商标保护意旨。  相似文献   

3.
倪晔 《中华商标》2014,(6):56-59
《商标法》关于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的商标不得注册的规定,在商标异议和争议案中一直被广泛地引用,而其中以著作权作为在先权利主张他人商标不得注册的情况尤为普遍。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先权利人拥有一图案商标或包含图案的商标,试图阻止另一项申请注册于非类似商品上的相同或近似图形商标的注册,由于我国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认定采用相当严格的标准,在先商标可能因为不能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而无法获得在非类似商品上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在先权利人常常会主张其对在先商标图案的著作权,并以此反对在后商标的注册。  相似文献   

4.
商标的近似问题是一个与侵权密切相关的问题,综合《商标法》第五十二条及相关法条的规定,可知,在注册商标本身合法有效的前提下,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包括服务,以下同)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商标侵权的判断问题上,可以简单地根据被控侵权的商标与注册商标的“近似”去判断侵权的成立。  相似文献   

5.
陶钧 《中华商标》2014,(4):16-21
要旨:在先商号权益的保护范围应当与其知名度相适应,并且应与其蕴含的“商誉”直接关联,若商号的影响足以导致相关公众将特定商品或服务与该商事主体相联系,从而发生来源的混淆、误认,即使该商号并未在诉争商标指定商品或服务上直接进行过使用,亦可以认定诉争商标的申请注册构成对在先商号权益的损害,不应予以核准注册。  相似文献   

6.
赵杨 《中华商标》2022,(4):60-65
<正>一、问题的提出反向混淆中,在后商标使用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了与在先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但在后商标使用人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往往具有更高的商品信誉和市场影响力,使消费者误认为在先注册商标的产品来源于在后商标使用人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由此割裂了在先商标权人与其注册商标之间的联系。[1]这种“大鱼吃小鱼”所造成的结果是,在先使用者的商标价值、产品识别度、企业识别度、商誉和声誉控制力、进入新市场的能力等都将丧失。[2]  相似文献   

7.
最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两起“向阳渔港”商标侵权纠纷案,并已作出一审判决。这两起案例,看似商标侵权纠纷,实际涉及商标权与商号权冲突、认定驰名商标应掌握的原则等诸多法律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同类或类似商品(服务)商标侵权不需涉及驰名商标认定 注册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对于在同类或类似商品(月艮务)上发生的商标侵权纠纷,法律对于此类商标进行保护的理论基础为禁止混淆理论。“混淆”的范畴包括将被告的商品认为来源于原告的直接混淆,也包括认为商品虽不由原告直接生产,  相似文献   

9.
《中华商标》2005,(7):13-13
根据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部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的要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在争议案件的裁决中进一步加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近期在案件审理中认定了“安吉尔”等15件商标为驰名商标,切实保障了驰名商标所有人的权益,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0.
黄璞琳 《中华商标》2014,(11):54-58
正新《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对商标侵权案件中在先使用抗辩作出规定:"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前,他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先于商标注册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但可以  相似文献   

11.
商标淡化法保护对象的适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森 《中华商标》2007,(8):40-43
商标淡化是指由于使用在非类似商品或服务上的在后标志与在先的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使消费者在两商标之间产生联想,并导致在先商标的显著性丧失或严重削弱的现象。尽管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商标淡化的立法,有关部门提出的商标法第三次修改稿草案也没有涉及商标淡化问题,但理论界已有不少人主张我国应引入商标淡化制度。  相似文献   

12.
桑宗 《中华商标》2005,(7):10-10
自去年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以来,根据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部署和国家工商总局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的要求,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中切实加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据悉,近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又认定了64件驰名商标,其中59件是在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上报的商标管理案件中认定的,5件是在商标异议案件(包括1件为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异议案件)裁定中认定的。  相似文献   

13.
李弟平 《中华商标》2008,(12):71-73
一、我国现行解决原则存在的缺陷 199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六条规定:“处理商标与企业名称的混淆,应当适用维护公平竞争和保护在先合法权利人利益的原则”。该条明确了我国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解决应适用“保护在先权利”原则。但笔者认为仍有值得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4.
商标共存作为商标使用中出现的特殊情形,其与商标侵权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所谓共存指的是不同主体所有的相同或近似商标之间的共存;而另一方面,由于商标权是一种排他专用权,如未经商标注册权人的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与该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即构成对注册商标权的侵害。因此,确立商标共存合法性的基础对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合理的商标共存被误判为商标侵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孙琰  姚刚 《中华商标》2004,(7):22-23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制止侵权,打击商标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成为商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假冒“新天”干红葡萄酒一案,谈一点办案的技巧,以供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6.
胡刚  杜淳 《中华商标》2022,(4):54-59
<正>一、反向混淆的概念提出传统的商标侵权案件通常为正向混淆型,即在后的商标使用人(也即侵权人)“利用在先商标权人的商誉推销自己的产品”[1]。而在反向混淆商标侵权案件中,在后的商标使用人(侵权人)往往本身就具有更高的知名度,或通过在市场上对在先商标进行大规模宣传、推广、使用等行为,使得商标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以致于消费者“会误认为在前的商标使用人的商品来源于在后商标使用人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赞助或认可的联系。”[2]  相似文献   

17.
“傣妹”这一傣族姑娘的普通称呼,因被一方注册为餐馆类服务商标,被另一方登记为火锅店商号,脱离了其清纯可爱的寓意,引发了一场商标与商号之争的诉讼。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壹枝笔”商标侵权案件,认定原告青岛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壹枝笔”商标为驰名商标的诉讼请求成立;被告青岛联智广告有限公司使用与原告“壹枝笔”商标近似标识的行为,构成了对原告“壹枝笔”商标权的侵犯,应依法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驰名商标认定和审议办法》新规定,根据该规定,驰名商标将从企业的一种荣誉转变成一种法律保护手段,不再由国家组织批量评比认定。国家对驰名商标采取“个案认定”和“被动保护”原则,如企业原来没有驰名商标的称号,但当其商标被抢注、复制、模仿或被登记成企业名称时,都可以出示相关证明,向商标局申请认定自己为驰名商标,撤消侵权方商标或企业名称注册。该规定的出台,意味着驰名商标批量评定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对服装业而  相似文献   

20.
张云 《中华商标》2022,(5):71-73
<正>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在市场监管领域最常见的是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的冲突,在行政执法实务中,常有企业以商标被侵权或保护企业名称权为由,投诉名称中含其注册商标或易造成混淆误认的市场主体,要求执法机关予以查处。市场监管部门在具体处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的冲突时,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